近日,一段高速追尾事故视频引发公众对隐藏式门把手安全性的广泛讨论。视频中一辆黑色新能源SUV在追尾前车后驶入应急车道,撞击护栏并摩擦滑行减速,车主在事故过程中提前打开驾驶舱车门并持续尝试刹车控制车辆,被不少网友称为“教科书式”应急操作。
该事件中车主主动开启车门的行为虽获赞誉,但也再次将隐藏式门把手的潜在安全隐患推至舆论焦点。当前在售新能源车型普遍采用隐藏式门把手作为科技感象征,但其实际使用中暴露出识别难、操作不便、冬季结冰、断电失效、夹手等问题,引发大量用户投诉。更严重的是,在碰撞或断电情况下,此类门把手可能影响乘员逃生与救援效率。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国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3689万辆,乘客对隐藏式门把手的安全担忧持续上升。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已就《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以下简称《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及三项修改单公开征求意见。
《要求》明确所有车门必须配备机械释放功能,确保在断电或碰撞后仍可徒手开启,强调回归安全实用本质。标准规定每个车门外把手在任意状态下,相对车身表面应具备不小于60mm×20mm×25mm的手部操作空间,相当于禁止全隐藏式设计。
针对断电情况,《要求》提出每扇车门(不含尾门)须配置机械式内外把手,并在锁止状态下发生不可逆约束装置展开或动力电池热事件后,非碰撞侧车门可通过机械方式无工具开启。若使用电动式车内把手,必须同时配备机械式备用结构。
为提升紧急情况下的可识别性,《要求》规定机械式车内把手应位于无遮挡位置,确保乘员直观可见;安装位置距车门边缘不超过30厘米;多个机械把手任一操作即可直接开启车门。
测试数据显示,电子门把手在侧面碰撞后弹出成功率为67%,显著低于机械式的98%。消费者协会统计显示,2024年因隐藏式门把手夹伤儿童手指的投诉同比增加132%。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指出,该设计仅轻微降低风阻,单个门把手约减0.003Cd,四门合计提升续航5km—10km,实际效果有限,且存在重量大、密封差、噪音高等缺陷。
行业专家指出,隐藏式门把手结构复杂,元件增多导致成本与维修费用上升。低温环境下易冻结无法开启,恶劣天气下乘客难以寻找把手,清洁难度也更高。社交平台相关吐槽频现,部分车主反映遭遇夹手、失灵等困扰。
此次标准修订源于今年5月工信部立项启动的《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制修订计划,旨在解决强度不足、控制逻辑风险、断电失效等现实问题。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表示,企业正研发极端条件下更可靠的门把手方案,重点应对低温冰冻与电路故障场景。
业内人士认为,主管部门此举并非遏制创新,而是为设计设定清晰安全边界。除隐藏式门把手外,平底方向盘、屏幕换挡、触摸转向灯、摄像头后视镜等新兴配置也面临合理性争议,此次立规或标志着汽车行业进入强化基础安全规范的新阶段。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