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再发酒驾起火事故 多人救援未果引热议

2025年10月13日凌晨3时16分左右,成都天府大道仁寿视高段发生一起严重交通事故,涉事车辆为小米SU7。据成都公安官微通报,驾驶人邓某某(男,31岁)驾车与前方同向小型轿车碰撞后越过中央绿化带并起火燃烧,造成邓某某死亡,两车不同程度受损。经检测,邓某某涉嫌酒后驾驶机动车,事故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现场视频显示,小米SU7高速行驶中与绿化带碰撞后翻滚至对向车道并迅速起火。多名路人试图“拳打脚踢”打开车门实施救援,但未能成功。随后有人员使用灭火器进行扑救。此次事故再度引发公众对小米汽车“车门无法打开”“门把手设计”等问题的关注,相关话题冲上热搜。

今年3月29日,安徽曾发生一起小米SU7撞击高速公路护栏后起火事故,导致车内三位年轻乘员遇难。家属称车辆撞击后车门锁死、电池爆燃,三人未能逃生。该事件引发全民讨论,焦点集中于新能源汽车在碰撞后车门自动解锁机制及紧急逃生通道设计。

针对本次成都事故,小米内部人士表示,警方已通报司机涉嫌酒驾,公司未参与调查。从视频看,车辆后侧车窗处于下降状态,主驾车门可能因撞击变形导致无法开启,具体原因尚不明确。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指出,新能源汽车通常配备机械与电子双重门锁,事故发生后应自动解锁,但若车身严重变形,即便解锁也可能无法开门。

一位造车新势力产品经理表示,即使车门无法打开,车企也应确保后备箱可作为紧急逃生出口。小米SU7标准版产品手册中确有说明后备箱紧急逃生操作方法。然而,在醉酒状态下,驾驶员难以迅速做出正确反应。

2025年9月,国家发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明确对隐藏式门把手在事故后的功能、操作空间等提出新要求,旨在提升救援便利性,推动行业安全设计规范化。

小米内部人士强调,社会每日发生多起交通事故,但涉及小米车辆时往往被高度关注,形成“热搜体质”。这与品牌关注度高、雷军亲自造车以及用户群体年轻化、社交媒体活跃度高等因素相关。尽管多数事故原因为人为因素,但舆论压力仍对品牌形象造成影响。

2025年10月9日,福建福州市平潭县一辆小米SU7坠海,驾驶员被确认身亡。当地工作人员称其事发前饮酒,事故原因仍在调查中。小米客服表示尚未掌握具体情况,建议关注官方通报。

资本市场亦受事故影响,2025年10月13日,小米股价收盘报49.08港元,下跌5.71%,总市值1.28万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17万亿元)。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告,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已于2025年9月19日备案召回计划,自即日起召回2024年2月6日至2025年8月30日生产的部分SU7标准版电动汽车,共计11.69万辆,原因为“辅助驾驶功能”存在缺陷。此前半年内,小米SU7已进行两次召回,合计14.78万辆,部分车辆涉及重复召回。

数据显示,2025年前8个月,小米SU7上牌销量达22.48万辆,完成全年35万辆目标的约64%。

中欧协会智能网联汽车秘书长林示指出,当前高阶自动驾驶尚未达到完全无人驾驶水平,路况复杂性和极端场景处理仍是技术瓶颈。人类驾驶员可通过观察其他司机眼神或动作预判行为,而智能系统尚不具备此类能力。特斯拉数据显示,其对静态障碍物识别成功率仅为92%,雨雪天气下激光雷达性能下降达30%。

林示强调,目前主导车辆运行的仍是驾驶员,道路交通安全法未作修改,辅助驾驶事故责任通常由车主承担。但由于行车数据主要由车企掌握,事故调查中获取原始数据存在困难,且车企兼具“运动员”与“裁判员”角色,数据真实性难以独立验证。

张翔认为,智能驾驶系统软件极为复杂,处于普及阶段,存在漏洞的可能性不能排除,部分交通事故或与软件缺陷有关。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