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加速推进可控核聚变商业化进程

10月13日,安徽合肥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取得重要进展——偏滤器原型部件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此前,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的杜瓦底座研制成功并交付。这标志着我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的核心技术研发持续推进。

合肥可控核聚变研究依托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形成了以EAST(东方超环)、BEST和CRAFT为核心的大科学装置集群。EAST于2024年1月实现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稳态运行1066秒,刷新世界纪录;BEST聚焦紧凑型高效聚变装置验证;CRAFT则致力于聚变堆关键系统研究。

与此同时,成都依托中核集团西物院推进“中国环流三号”项目,2024年3月实现原子核温度1.17亿度、电子温度1.6亿度的“双亿度”运行,具备开展燃烧实验的基础条件。全国已形成以西物院和中科院等离子体所为主导,高校与企业协同参与的研发格局。

可控核聚变商用需经历原理探索、规模实验、燃烧实验、实验堆、示范堆和商用堆六个阶段。目前全球处于燃烧实验向实验堆过渡阶段。中国计划2030年前完成BEST发电演示验证,启动中国聚变工程示范堆(CFEDR)建设,2040年前后推动商业堆建设。

CFEDR已启动方案设计,旨在完成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到聚变电站的技术过渡。ITER由35国合作建设,计划2036年实现全磁能运行,2039年启动氘–氚实验。相较之下,中国有望通过CFEDR加快示范堆建设节奏。

2023年,安徽出台《以创新模式加速推进聚变能商业应用战略行动计划(2022—2035年)》,明确聚变能开发“三步走”战略。合肥已聚集聚变新能、星能玄光等民营企业,其中聚变新能为国内首家可控核聚变独角兽企业,获合肥国资及蔚来创始人李斌支持。

2024年7月,中核集团牵头成立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投资约114.95亿元,在上海建设“中国环流四号”,推动上海成为新的聚变发展极点。全国核聚变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合肥、成都、南昌、上海等地。

产业链方面,上游超导磁体、特种钢材、氘氚燃料等领域已有西部超导、上海超导等企业实现技术自主化;中游磁体系统、真空室、偏滤器等设备由安泰科技、国光电气等参与ITER项目积累经验;下游应用仍处探索阶段。

据国际能源署预测,2030年全球核聚变市场规模将达4965.5亿美元。中航证券研报指出,首个并网发电的聚变堆有望在2031至2035年间出现。我国近期通过的原子能法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为商业化提供制度保障。

专家分析认为,合肥在基础科研和关键技术突破方面优势显著,而上海凭借金融资源和国际合作能力,在成果转化方面更具潜力。当前关键在于整合区域优势,加速推进聚变能源产业化进程。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