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百年大展排队超10小时 观展体验引争议

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特展《百年守护》自9月30日开展以来,引发大规模观展热潮,观众排队时长最高达10小时。10月13日,有游客从下午3点45分开始排队,至次日凌晨0点才结束参观。此前多日,排队时间普遍在7至8小时之间,即便清晨7点抵达,仍需排至天黑方可入场。

本次展览展出包括《清明上河图》《伯远帖》《五牛图》等4件“禁止出境文物”,均为罕见亮相的国宝级书画。由于文物保护要求,部分珍品展期仅至10月底,其中《清明上河图》须在10月30日前观看。展览采取免费预约制,除60元故宫门票外无额外费用,进一步刺激了观展需求。

观展过程采用单向流动式动线设计,观众需沿围栏排成一列,按固定路线依次通过各展厅。第一阶段实行强制顺序参观,所有观众必须经过第二展厅才能进入其他区域,而《清明上河图》《伯远帖》等热门展品均集中于此,导致该区域严重拥堵。不少观众反映,尽管排队数小时,但在《清明上河图》前停留时间不足两分钟即被工作人员催促离开。

展厅内未设置可脱离队伍的通道,观众如需上厕所或查看非主线展品,离队后需重新排队。多位受访者表示,现场缺乏清晰指引和有效疏导,有人因插队问题与工作人员发生争执甚至推搡。荣宏君在排队8小时后看到《伯远帖》,但因《清明上河图》前队伍停滞而放弃继续等待,最终未能目睹该画作。

为应对持续增长的客流,故宫多次调整观展规则。初期取消现场预约二维码,随后变更展厅参观顺序,由一、二、三调整为一、三、二;后期改为《清明上河图》单独排队,完成第二展厅后可自由参观其余展厅。10月14日起,故宫正式实施发号牌限流措施,发放带有指定到场时间段的号牌,以分流人群。

展览选址于空间相对狭窄的午门城楼,需攀爬楼梯进入,相较2015年《石渠宝笈》特展使用的武英殿场地更为局促。当年展览采用现场发号、按批次入场的方式,秩序较为有序,且设有热水供应等服务措施,被部分观众形容为“温馨”。此次展览则未见类似配套安排,高温天气下有观众因缺水致电外界求助送饮入内。

策展主题旨在呈现故宫博物院百年来文物保护与“化私为公”的历程,展品选择侧重具有特殊流转历史的文物。例如《伯远帖》系1951年由国家财政拨款从香港购回,《清明上河图》历经多次易主与民间流转。然而现场解说信息有限,《伯远帖》旁仅张贴郑振铎与徐伯郊的原始书信摘录,未作背景说明,普通观众难以理解其历史意义。

《清明上河图》画卷宽仅24.8厘米,细节繁密,但现场未配备放大装置或导览设备,仅提供二维码供扫码查看数字高清版本。多数观众表示,在极短时间内无法看清画面内容,只能匆匆拍照留念。三个展厅整体叙事线索模糊,许多参观者表示对“百年守护”主题缺乏感知,不清楚“谁在守护、如何守护”。

故宫策展流程涉及院级办公会决策、内容设计团队拟定、文物部门提供展品、展览部进行展陈设计,并需古建、安全和技术部门协同支持,流程复杂。作为兼具世界最大古代宫殿建筑群身份的博物馆,故宫在举办特展时首要考虑古建与文物安全,其次兼顾公众需求与研究进展,主题表达居于次要位置。

近年来国内博物馆参观热度激增,2024年春节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逾7358万人次,同比上升98.6%。故宫2019年全年客流约1930万,约为卢浮宫2023年全年访客量的两倍以上。多地博物馆出现类似拥堵现象,如湖北省博物馆越王勾践剑展厅曾排满两层大厅。

为缓解压力,各地博物馆采取延长开放时间、优化动线、明星文物独立布展及馆际联盟分流等措施。故宫北院区已于2023年启动建设,规划设置12个现代化展厅,预计年展出文物量可达本院2至3倍,未来有望承担更多大型特展功能。

首批重点书画展期结束后,将轮换展出《上阳台帖》等新一批文物。《上阳台帖》为李白传世唯一真迹,已知仍有观众计划再次前往故宫参观。截至10月14日,尽管首阶段高峰已过,网络平台上关于观展体验的讨论仍在持续发酵。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