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突破全固态电池技术瓶颈

我国科学家成功攻克全固态金属锂电池的“卡脖子”难关,电池性能实现跨越式升级,100公斤电池续航有望突破1000公里。

硫化物固体电解质硬度高、脆如陶瓷,金属锂电极则柔软如橡皮泥,二者贴合时界面接触不良,影响锂离子传输效率,制约电池充放电性能。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联合多家科研团队开发出基于碘离子的界面优化技术。碘离子在电场作用下迁移至电极与电解质界面,引导锂离子自动填充缝隙,实现电极与电解质的紧密贴合,有效解决固固界面接触难题。

中国科学院金属所采用聚合材料为电解质构建“柔性骨架”,使电解质具备优异机械性能,经受2万次弯折和扭曲不变形。该骨架中引入的功能性“化学小零件”可提升锂离子传导速度并增加锂离子存储能力,使电池储能密度提升86%。

清华大学团队应用含氟聚醚材料对电解质进行改性,利用氟元素的高耐压特性,在电极表面形成“氟化物保护壳”,阻止高电压下电解质被击穿。改进后的电池通过针刺测试和120℃高温测试均未发生爆炸,保障高续航下的安全性。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