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内17家医疗健康企业向港交所提交IPO申请,较2024年同期4家显著增长。
根据港交所网站信息,2025年9月21日至10月21日,共有17家医疗健康领域企业递交上市申请,包括新荷花、华恒生物、滨会生物、靖因药业、贝达药业、蓝纳成、长春高新、融泰药业、诚益生物、森亿智能、四川好医生、安诺优达、百利天恒、麦科奥特、微医、艾米森和英派药业。
与2024年同期仅4家企业申报相比,数量大幅上升。其中8家企业主营业务为创新药,覆盖溶瘤病毒、放射性药物、ADC等领域;4家涉及数字化、互联网医疗或AI医疗科技;2家为体外诊断企业;其余涵盖合成生物、中药饮片及治疗性生物制剂。
申报企业可分为三类:首次递表企业如英派药业、艾米森等;此前IPO未果后重新申报的企业如微医、新荷花;以及A股公司冲刺H股的企业,包括长春高新、贝达药业、百利天恒等。
新荷花计划将募资用于扩大中药饮片产能、升级数字化智能生产系统、开展销售及营销活动,并于2027年底前在越南及马来西亚建立海外销售渠道。
咨询公司沙利文大中华区医疗健康事业部执行总监李谦指出,港股市场政策环境改善、审查节奏加快,对创新型研发企业更具包容性,同时拥有成熟国际投资者基础和合理估值体系,促使企业在融资与国际化布局上选择赴港上市。
Wind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截至10月21日,港交所共迎来75家新上市公司,首发募资总额(含预计)达1687.47亿港元,实际募资1920.50亿港元。其中22家为医疗健康企业,首发募资总额(含预计)248.05亿港元,实际募资267.51亿港元。
22家上市医疗健康企业中,恒瑞医药、劲方医药-B、映恩生物-B、维立志博-B和MIRXES-B五家企业实际募资超10亿港元,分别达113.73亿港元、20.93亿港元、18.86亿港元、14.83亿港元和10.86亿港元。
2025年在港交所上市的21家医疗健康企业中(东阳光药为介绍制上市),有7只个股公开认购倍数突破千倍,分别为长风药业、银诺医药-B、轩竹生物-B、中慧生物-B、海西新药、劲方医药-B和药捷安康-B。
长风药业公开认购倍数高达6697倍,一手中签率仅0.01%,成为医药股“认购王”。该公司专注于呼吸系统疾病治疗,首个获批产品为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CF017,推动其收益从2022年的3.49亿元增至2024年的6.08亿元。
2024年同期港股IPO的7家医疗健康企业认购倍数介于1.99倍至91倍之间,美中嘉和认购倍数最低,为1.99倍,中签率50.36%。
2025年登陆港股的22家医疗健康企业中,16只上市首日收盘股价上涨。轩竹生物-B于10月15日上市,发行价11.60港元/股,首日收报26.30港元/股,涨幅达126.72%,市值突破百亿港元。
银诺医药-B核心产品为糖尿病治疗药物依苏帕格鲁肽α,8月15日上市,发行价18.68港元/股,首日收报57.25港元/股,涨幅206.48%,一手可浮盈7714港元。首日涨幅最高的三只个股为银诺医药-B、长风药业和中慧生物-B,分别上涨206.48%、161.02%和157.98%。
Citeline首席分析师周淑华表示,过去两年港股估值处于低位,压抑了企业上市需求,随着估值修复,大量企业集中释放IPO意愿。
李谦认为,流动性改善、投资者信心回升及港交所推进双币种结算、降低新股门槛、简化审查流程等改革提升了上市可预期性,形成窗口期效应。同时,企业进入临床后期或商业化阶段,资金需求上升,叠加早期投资人退出诉求,共同推动集中递表现象。
德勤中国预测,2025年全年港股将有超过80只新股上市,融资规模达2500亿至2800亿港元,医疗医药公司、特专科技公司和消费板块将成为亮点。
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健康法学教授邓勇认为,政策利好、市场需求增长和技术进步如GLP-1类药物、ADC药物发展将支撑行业行情,但部分龙头公司估值已反映短期乐观预期,需警惕回调压力,同时关注关税政策扰动与地缘风险影响。
周淑华指出,医药企业正从“创新故事”转向“创新落地”,市场交易趋于基于行业底层逻辑的价值判断,出海交易活跃增强了二级市场信心,真正的赚钱效应将在未来显现。”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