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商业航天领域密集迎来IPO消息。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至少有八家商业航天企业正在推进上市进程,其中六家于7月至10月宣布启动IPO辅导,分别为蓝箭航天、中科宇航、天兵科技、星河动力、屹信航天、微纳星空。
八家企业中五家为火箭企业,占比超60%。衡量火箭企业实力的关键在于发射能力。目前发射次数较多的企业均聚焦固体火箭,如星河动力与中科宇航。相较液体火箭,固体火箭运载能力较小、技术难度较低,且无法实现可重复使用以降低成本。
星河动力已完成20次谷神星一号小型固体火箭发射,是国内发射次数最多、成功率最高的民营商业航天企业,已服务27家卫星客户,将85颗卫星送入太空。该公司更早适应高密度发射周期并实现商业闭环,但其液体火箭智神星一号尚未执行发射任务,设计低轨运载能力为5吨,相对其他同类火箭偏小。
中科宇航具备中科院力学所背景,是国内首家混合所有制商业火箭企业。其力箭一号已成功发射八次,将73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入轨载荷总质量超9吨,其中三次完成国际订单履约,成为国内唯一实现外星搭载发射的民商火箭。力箭一号在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达1.5吨,远高于谷神星一号的0.3吨。
星际荣耀成立于2017年,是表中最早成立的商业火箭企业,2020年启动IPO辅导,目前仍在推进但未披露招股书。2019年其双曲线一号遥一火箭成功入轨,成为中国首枚实现高精度入轨的民营运载火箭。2021至2022年经历三次发射失败,2023年两次发射成功,2024年再次失利,同年7月双曲线一号遥十发射成功。
蓝箭航天和天兵科技专注于液体火箭研发。蓝箭航天进行过四次成功发射。2018年朱雀一号固体火箭发射失败后,转向液氧甲烷火箭朱雀二号研发,并于2023年7月成功入轨,成为全球首枚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也是国内首款连续发射成功的民商液体运载火箭。其可重复使用火箭朱雀三号于2023年8月立项,面向大型星座组网任务。2025年10月18日至20日,朱雀三号遥一完成加注合练及静态点火试验。马斯克曾评价朱雀三号可能五年内超越猎鹰9号。
天兵科技使用液体煤油推进剂,2023年4月2日天龙二号遥一火箭成功发射,成为20多年来全球首家首飞即成的民营企业,创下中国商业航天多项纪录。其天龙三号为可重复使用火箭,起飞质量590吨,推力770吨,近地轨道运力17吨,太阳同步轨道运力14吨,对标SpaceX猎鹰9号,计划2025年底首飞。2025年10月24日完成“一箭36星”分离试验。
下游客户动态影响行业走向。垣信卫星发布“一箭18星”采购招标,允许投标产品在2025年12月底前完成首飞,蓝箭航天、天兵科技、中科宇航入围。垣信卫星为千帆星座运营商,此举反映市场对三家企业首飞兑现能力的认可。
卫星企业方面,屹信航天成立于2018年,主营微小卫星测控通信产品及地面系统研发,参与天启卫星2024年批产组卫星物联网载荷研制,已为26颗在轨卫星配套载荷。微纳星空成立于2017年,提供卫星整星与地面站“一站式”星地一体化服务,已成功发射28颗卫星,具备年产超60颗卫星能力。国星宇航IPO进度最快,已提交港股上市申请,2025年5月发射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计划构建由2800颗计算卫星组成的天基算力网络。
融资能力是判断企业上市潜力的重要维度。星际荣耀、蓝箭航天、天兵科技均完成至少13轮融资,整体上火箭企业融资轮数与金额显著高于卫星企业。近期多笔大额融资落地:2025年10月9日,天兵科技完成近25亿元Pre-D轮和D轮新增融资;9月28日,星河动力完成总额24亿元D轮融资;9月18日,星际荣耀完成D+轮首批7亿元资金交割。
资金密集流入反映市场对商业航天发展前景的乐观预期。需求侧方面,手机直连卫星等消费级应用兴起、全球轨道资源竞争加剧、6G与空天一体化发展推动低轨卫星互联网建设加速。产业成熟度提升叠加国家政策支持,助推行业热度上升。2025年6月18日,证监会发布科创板深化改革“1+6”政策,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第五套上市标准,明确支持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领域企业上市,并试点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与IPO预先审阅机制。该政策迅速激活市场,商业航天资本抢滩热潮持续升温。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