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连锁商业模式中,最具热度的仍属被“外卖大战”点燃的奶茶和咖啡。这两个品类市场规模均超千亿元,且保持双位数增速,被视为“新消费”领域最高层级的赛道。
尽管奶茶与咖啡并非新生事物,其“新”在于模式与效率的革新——中国企业虽未发明产品,但迭代出更高效的“me better”型商业模式:极致性价比、数字化运营、加盟体系扩张、供应链深度整合。
当前核心趋势是两大效率模型的融合:过去十年,国内企业在茶饮与咖啡两个独立赛道各自发展并孕育巨头;如今,两者正从平行走向深度融合,咖啡与茶逐渐被视为同类饮品。
中国饮品市场正在经历一场颠覆传统品类认知的变革:在商业模式创新驱动下,咖啡与茶饮这两大千亿级赛道由分立走向合流。无论是否认可,咖啡品牌做茶、茶饮品牌做咖啡已成为行业常态。
现制茶饮起源于1980年代的我国台湾地区,但在大陆被发扬光大。截至2025年7月,中国新式茶饮门店数接近40万,市场规模超过3500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本土企业通过“加盟扩张+供应链深耕”的模式重塑行业,触角延伸至茶园果园,实现效率与品质并重,并推动蜜雪模式复制到东南亚。
中国现磨咖啡市场空间也突破2000亿元大关。近十年来,本土品牌逐步打破外资垄断格局:瑞幸咖啡于2017年成立,以“数字化运营+高性价比”颠覆行业,采用线上预订、线下自提提升效率,9.9元定价击穿星巴克价格体系。2023年瑞幸销售额反超星巴克,成为市场领导者;截至2024年底,瑞幸门店达2.23万家,远超星巴克中国的8000家。
蜜雪冰城孵化的幸运咖以5-10元低价切入下沉市场,75%门店分布在三四五线城市,截至2025年9月底门店数达8800家,跻身现磨咖啡市场前五。Manner等品牌推出“平价精品咖啡”,以“小门店、高坪效”模式将精品咖啡价格控制在20元以内,门店数量突破2000家。
在此背景下,星巴克中国商业模式面临挑战,今年以来多次传出寻求转让出售的消息。长久以来,咖啡与奶茶被视为泾渭分明的两个赛道,但当瑞幸轻乳茶单月销量突破4000万杯,古茗咖啡产品在乡镇市场杯占比超15%,星巴克中国非咖啡饮品占比升至30%,这一界限正被打破。
茶咖合流的底层逻辑有四层:第一,消费需求升级为“多元化、成瘾性、社交化”。现代消费者对饮品的需求已超越解渴好喝,咖啡与茶饮均能提供糖带来的多巴胺及咖啡因/茶多酚引发的内啡肽,满足愉悦感与功能性双重需求,形成稳定消费习惯。
两类产品的成分功能高度重叠,成瘾性是其合流的生理基础。中国企业通过创新推出茶咖混合类产品,进一步提升消费频次。由于消费者对单一产品存在生理阈值,品牌需持续上新维持热度,跨界为产品创新提供可能。
国内企业主导“咖啡饮料化”与“茶饮咖啡化”趋势,弱化苦味涩味,添加水果、奶盖等配料,形成“酸甜适口、口感丰富”的统一风格,模糊品类边界。瑞幸果咖系列、古茗咖啡奶茶即是代表。
社交化需求推动场景融合。新式茶饮与咖啡均具轻社交属性,契合年轻人拍照打卡、分享生活的心理。品牌打造“咖啡+茶”复合场景,使门店成为更具包容性的社交空间。
第二,价格带高度重叠导致二者渐成替代品。瑞幸毛利率仅30%多,约为星巴克一半,成功将现磨咖啡单价从25元以上降至10元区间,使咖啡从小资消费品变为平价饮品。幸运咖甚至做到5-10元,覆盖更低价格市场。
咖啡开始成为奶茶的“平替”:价格带重叠意味着消费者选择饮品时不再受限于“咖啡或茶”的品类划分,而是基于价格、口味、场景决策。蜜雪冰城主导10元以下市场,同价位现磨咖啡品牌包括古茗、幸运咖、肯悦;古茗、茶百道、沪上阿姨、霸王茶姬聚焦10-20元中端市场,对应瑞幸、库迪;喜茶、奈雪占据20元以上高端市场,咖啡侧则有瑞幸、星巴克、Manner、Tim Hortons。
Z世代对品类忠诚度较低,更关注口味、颜值、社交属性,这种消费心智为低成本切换提供了土壤。竞争倒逼品牌跳出品类思维,以“饮品解决方案”视角设计产品,加速两者合流。
第三,第二成长曲线焦虑驱动全时段消费覆盖。现制茶饮CR3超40%,咖啡CR3超50%,除头部外同店增速普遍下滑,跑马圈地时代结束。上市后资金充足的头部企业为寻求增长,纷纷进入对方基本盘:瑞幸重启加盟并拓展茶饮品类;蜜雪冰城借IPO融资加大幸运咖投入;古茗获资本加持后加速咖啡布局,2025年计划新开2500家门店。
推出新品类成为同店增长的捷径,也被表述为让饮品从“时段性选择”变为“全时段陪伴”,提升用户粘性与门店坪效。茶饮品牌通过咖啡补齐早餐场景短板:古茗已有超1万家门店储备咖啡产品,沪上阿姨早高峰主推咖啡+烘焙组合,咖啡杯占比显著上升;蜜雪冰城在学校周边门店推出“咖啡+冰淇淋”组合,覆盖学生早间与课间消费。
瑞幸在早餐时段推咖啡+三明治组合,下午茶主打轻乳茶+小食,晚餐后提供低咖啡因茶饮,覆盖全天需求。星巴克中国亦推行“上午咖啡,下午非咖”模式,非咖啡饮品占比从5%升至25%-30%,目标未来达35%。
第四,供应链协同降低扩张边际成本。咖啡与茶饮的核心原料高度重合:奶、糖、水果、小料等可共享供应链。蜜雪冰城通过全国五大工厂,既供应茶饮糖浆、奶基底,也为幸运咖提供咖啡原料,实现规模效应下的成本降低。古茗冷链供应链保障鲜果茶水果新鲜度的同时,也为咖啡产品配送新鲜咖啡豆,冷链物流复用率提升30%以上。
生产流程标准化程度高:茶饮“冲泡-加料-混合”与咖啡“萃取-加料-调制”流程相似,员工经简单培训即可操作两类产品。蜜雪冰城门店员工可同时操作茶饮与咖啡设备,30秒内完成一杯饮品制作,实现高周转。
供应链协同的核心价值在于降低品类延伸的边际成本。品牌无需单独搭建新供应链,可在现有体系上延伸,保证品质稳定性并控制运营成本,属于同心多元扩张。
尽管融合趋势势不可挡,企业仍面临三大挑战:一是同质化竞争严重。茶咖企业研发费用率普遍不足1%,产品存在口味相似、包装雷同、营销单一问题,如生椰拿铁遍地开花。瑞幸推出轻乳茶后,库迪、幸运咖迅速跟进;古茗降价咖啡后,沪上阿姨、茶百道立即推出类似产品。
同质化导致消费者难以建立品牌忠诚,只能依赖价格选择,加剧价格战。大量资源用于模仿而非底层创新,行业整体创新能力下降。多数品牌咖啡产品仍集中于奶咖、果咖,缺乏对咖啡豆产地、烘焙工艺的深度研发;茶饮产品集中在水果茶、乳茶,茶叶本身创新不足。
二是低价心智难扭转,影响长期品牌形象。价格战压缩利润空间,加盟商陷入盈利困境。2024年库迪发起8.8元促销,瑞幸跟进9.9元大促,幸运咖开启6.6元时代,部分产品低至4元。短期销量上升,但长期侵蚀品牌价值。
瑞幸2024年净利润增长2.9%,远低于营收38.4%的增速,主因价格战致毛利率下降;库迪取消补贴后大量门店亏损,加盟商投诉增多。霸王茶姬因未参与外卖低价战,2025年6月营收同比下滑40%,订单流向古茗、瑞幸等低价品牌。
价格战本质是商业模式同质化。当品牌无法通过产品、服务、品牌形成差异化时,只能依靠价格抢占份额。此模式不可持续,易陷入“低价-低质-低利润”恶性循环。持续补贴加深消费者只认价格不认品牌的认知,尤其在茶咖竞合中品牌调性本就被淡化。
三是品控面临考验。原料成本持续上涨:2024年咖啡生豆价格上涨致原材料成本同比上涨29.6%,水果、奶价波动增加茶饮成本压力。品类延伸提高供应链复杂度,需同时保障咖啡与茶饮原料的新鲜度与品质稳定性。
部分品牌为控本牺牲品质:古茗被反馈豆子“偏苦、深烘过度”,实为选用低价原料压成本;一些茶饮品牌的咖啡产品使用速溶咖啡粉而非现磨豆,影响体验。
配送效率亦受挑战:咖啡豆需避光防潮存储,鲜果需冷链保鲜,对配送体系要求更高。部分下沉市场门店因配送半径过大,原料新鲜度下降,影响品质。随着消费者培育期结束,需求将从价格敏感转向价值敏感,多样化升级趋势明显,而供应链尚未完全准备就绪。
茶咖合流可视为中国饮品行业过度内卷的结果,也可看作中国企业对全球饮品商业模式的创新重构。过去,全球规则由外资制定:咖啡=高端、茶饮=大众,边界清晰。如今中国企业打破该规则,构建“性价比+全场景+数字化”的新范式。
尽管处于早期阶段且困难重重,这一创新具备全球复制潜力:蜜雪冰城已在东南亚开设近4900家门店,幸运咖在马来西亚、泰国试点海外门店,古茗、沪上阿姨计划进军东南亚,瑞幸美国门店顺利开业。
谁能更好整合供应链、优化用户体验、构建品牌壁垒,谁就能在合流浪潮中占据主导地位。正如当年星巴克凭借模式效率领先超越欧洲企业,这场茶咖无边界的革命中,中国能否诞生全球新的商业典范并树立品牌价值,才迈出第一步。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