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漫,能在暑期档再次伟大吗?

作者 / 西贝偏北

编辑 / 朱   婷

运营 / 狮子座

今年暑期档的电影院,像被按下快进键的菜市场——

热闹,有的。这边刚为刺痛东亚家庭的犯罪反转倒抽冷气;那边黑色幽默的哭笑声就漫过过道;这边钢琴里的醋还没辨清是爹味还是登味,那边主旋律的悲情呼号配合推背座椅已将观众震得潸然泪下。一刷手机,满屏都是“十年最强”“神仙打架”,仿佛随便抓部片子,都能溅起三尺高的票房水花。

可票房数字像面照妖镜,把热闹照得有点尴尬。去年的今天,已经出现了上映首周破12亿的《抓娃娃》,以及票房黑马、次日实现逆跌的《默杀》。

反观今年暑期档,厮杀快一月,愣是没个“三十亿黑马”杀出重围。只有《南京照相馆》将破16亿,大鹏《长安的荔枝》还在6亿上下徘徊,多数片子在1-5亿区间打转。8 月主旋律大军本来势头正好,可观众“想看日冠”的《731》撤档又定档9·18,《东极岛》预售还没看头,锐气大挫。截止发稿前,档期总票房累积破70亿,比去年同期将近少12亿,距离是否能破百亿,主要差1-2部爆款。

其中,国产动画悄咪咪占了个角落——

数量多,为历年暑期档动画电影数量之最,共有《聊斋:兰若寺》《罗小黑战记2》《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异国破晓》《浪浪山小妖怪》4部;口碑堪称高分聚集地,《罗小黑战记2》(后文简称《罗小黑2》)豆瓣开分8.6,13万观众观看后不降反升至8.7,甚至超越了年初8.5的《哪吒之魔童闹海》,而《浪浪山小妖怪》开分8.6,全靠自来水宣发。

可惜的是,它们带着观众眼熟的东方奇幻,裹着当下最戳人的生活梗,和其他类型片一起,卡在了“叫座”的半山腰。《罗小黑2》4天破1亿、9天破2亿后,票房增速明显下降;《浪浪山小妖怪》口碑虽好,但预测票房6.6亿左右,目前来说不算大爆。

当“十年最佳”的口碑遇上“难破十亿”的票房,国漫到底能否在暑期档再次伟大?

(下文涉及剧透,介意可先收藏~)

一、老IP,新出路

今年暑期档的国漫,走在一条“文艺复兴” 与 “兼容并蓄” 的双行道上。

题材上,既有神话IP传统的延续和变奏,又有原创IP的发扬光大。于前者,在这片早已厮杀成红海的领域里,技术已难成壁垒,导演更像“产品经理”,核心命题变成如何盘活 IP、讲出贴合时代脉搏的新故事;于后者,虽然艰难突围,虽出头不易,却手握更自由的创作空间,反倒可能孕育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惊喜。

《浪浪山小妖怪》作为种子选手,打通了神话改编的新赛道,让世界顶级动画厂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重回观众视线。不同于追光《新神榜》系列对于哪吒、杨戬等耳熟能详大人物的故事新编,影片延续了《中国奇谭》系列的口碑“一哥”《小妖怪的夏天》里的基础世界观,从《西游记》的犄角旮旯里抓出几只映照平凡人生活的小妖怪,写他们组团假扮师徒四人、求职追梦的故事。

上美厂狠狠秀了波肌肉,将西游IP的情怀梗和剧情融合做到了极致。有一个情节是小猪妖和小蛤蟆想知道师徒四人的相貌,拿了袋米找艺术家大公鸡画像,用甲方push乙方交稿的方式,让大公鸡画了十几版稿——全是上美厂各种版本的西游人物稿,水墨画、剪纸、戏曲版、朋克风……风格各异,堪称炫技!最后小猪妖选择了最摸不着头脑的简笔画一组,呼应现实中审美堪忧的甲方。此外,《黑神话:悟空》的梗也无孔不入,无论是黄沙岭陕北说书的运用,还是小雷音寺“即见如来(未来),为何不拜”的call back,都能看出上美厂创作观的与时俱进。

但话说回来,追光动画的《聊斋:兰若寺》堪称 IP 运营的反面教材:将多个具备独立开发潜力的故事硬凑成风格割裂的短片拼盘,既浪费题材价值,又破坏观影体验。

影片把《莲花公主》的朦胧情愫、《鲁公女》《聂小倩》的爱情叙事、《画皮》的婚姻讽刺等差异化主题塞进同一框架,却用最简陋的“听老头讲那过去的故事” 方式串联,导致节奏断裂 —— 观众刚为某篇章入戏,就被拽入风格、情绪完全相悖的下一段。其中《崂山道士》虽尝试毛毡质感,却难逃建模同质化,且与上美经典版本形成尴尬对照;《莲花公主》低幼化的网游脸设计充满审美争议;《聂小倩》的民国改编浮于表面,仅保留人鬼设定却丢失深层冲突;《鲁公女》的 “强娶” 剧情更是沦为封建婚恋观的粗糙复刻。唯有《画皮》脱颖而出:用国风笔触融合 3D 镜头,以阴柔意象营造中式恐怖,角色动作张力十足,可惜缺乏大刀阔斧改编的勇气,一句“恶心”看似旗帜鲜明,又限于“冷脸洗内裤”的言语口号,更被拼盘结构稀释了冲击力。

技术上,国风3D 困于同质化窠臼,寄望材质求突围;传统2D 动画则迎来文艺复兴,凭手绘焕新生。

《罗小黑战记 2》正是后者的标杆 —— 以“没有捷径”、纯手绘的匠人精神打磨,将前作 7 万张原画扩容至 20 万张,全程保持每秒 24 帧的精细度,成为传统 2D 复兴的鲜活注脚。10场动作已经值回票价,制作堪称 “爆肝级”。多数动画采用 “一拍二”(每秒 12 张原画),而影片十场打戏多以 “一拍一”(每秒 24 张原画)呈现,让动作更显流畅灵动。其中飞机高空救援戏耗时一年制作,绘制了 700 余帧。团队更特邀飞机顾问把控细节,让鹿野“帮助飞机迫降” 的操作都贴合真实逻辑,骨龙掀客舱的窒息感与角色间配合 “切飞机” 的逆天操作,将紧张感拉满。

场景设计兼具东方韵味与本土共鸣。各地会馆风格迥异,南浔古镇的水墨意境,苍南会馆的江南竹景,青砖黛瓦、层叠窑址用熟悉的中式元素打破日韩、欧美动画的视觉惯性,让观众从“家门口的风景” 中找到亲切感。

人物设计以清新 2D 画风打破3D锥子脸、筷子腿的审美疲劳。鹿野师姐能出圈的背后下了大功夫,历经两百余稿打磨,才有了这个T恤、工装裤、低马尾的率性师姐,导演木头感叹:“最后还是找到了她”。

这些技术突破,让影片在延续“执行者”“妖灵会馆” 等设定、引入 “若木” 新线索的同时,既现代又接地气,成为传统 2D 动画以精度与质感突围的典范。

《哪吒2》的成功证明了一点,和故事、技术同样重要的,是对时代情绪的把握。今年暑期档国漫不再是嘴里虚空索敌、维系天下苍生的“神仙打架”,开始书写普通人与时代的对抗。

《浪浪山小妖怪》的情绪脉络与《长安的荔枝》如出一辙,二者皆为借古讽今的公路片,生动展现了底层人物在困境中挣扎求生的艰难,以幽默诙谐开篇,却难掩其中的苦涩,逐渐转向热血激昂,然而底色依旧悲情,影射出当下“打工人” 在草台班子上自赋身份,寻求出路的艰辛。

相较之下,《罗小黑战记 2》映射现实世界的意图更为宏大。影片从妖精视角出发,为人妖冲突带来全新思考 ——“妖精统治人类,亦能成为一种共存方式,并非要赶尽杀绝”。围绕 “若木” 的争夺,恰似现实中的石油战争。在地缘政治危机的笼罩下,每个人都不得不直面 “如何选边站” 的难题。但影片并未简单对角色进行道德评判,因为这里没有绝对的善与恶,只有在复杂局势下,各方为了生存与信念的艰难抉择。

它们不再局限于对老 IP 的复刻或重复书写,而是以贴近当下的视角重构故事,在接过 “国漫崛起” 接力棒的同时,迈入了传统 IP 与现代精神共振的新阶段。

二、国漫崛起,仍在进行时

“国漫崛起”的口号,已经喊了11年了。

先是探索期,大字辈三部曲让国漫脱离了针对儿童的低幼审美,开创了崛起之路。2015 年,《大圣归来》一声吼,把整个暑期档都震醒了,大家第一次觉得国漫也能这么燃这么帅;2016年,《大鱼海棠》延续“大字”班底,画面美到窒息,周深的歌声也深入人心,可惜剧情让人直挠头。2017年的《大护法》冷不丁走了条成人向暗黑路线;2018年的《风语咒》也让《画江湖》与《侠岚》合体,刷了波存在感。

再是爆发期,神话传说IP的井喷时代。2019 年暑期来了个狠人——《哪吒之魔童降世》,这小子直接把桌子掀了,票房一举冲破 50 亿,把“别人家孩子”的成绩单贴到了整个国漫圈的脸上。哪吒的成功彻底把神话改编推上了顶流,《白蛇》系列、《新神榜》宇宙在疫情后前赴后继地上映,在拼贴融合的世界观里,神仙妖怪们全都排着队来二次出道。

与此同时,另一条赛道也有原创IP悄悄冒头。《罗小黑战记》用软萌治愈圈粉,《大护法》导演不思凡的《妙先生》《大雨》坚持敦圆画风下的暗黑讽刺,《长安三万里》独辟蹊径,以浸润文气的笔触铺开唐诗长卷,将观众引入一场沉浸式的文化漫游,更催生出“观影后家长带孩子背唐诗” 的现象级营销。

到了 2025 年暑期档,舞台上站满了熟面孔和新选手。可以说,如今的国漫已经逐渐形成了神话顶流 原创冒险 文化深耕 长线 IP”并行发展的多元格局。

至于暑期档能否诞生爆款,则取决于几个关键因素:资金环境是否宽裕、创作者能否突破套路找到新鲜表达,以及作品能否真正与观众的情绪和审美产生共鸣。

首先,资本对动画电影的态度,和这个行业需要长期砸钱、回报还没谱” 的特性,一直存在矛盾。早期“国漫崛起” 的口号一喊,不管项目成熟度如何,只要沾点神话 IP、吹得够玄乎就能轻松拿到钱。神话题材扎堆拍,制作上恨不得全用顶配,比如西游题材的《Kong》,刚有个概念,就靠 “东方魔幻 + 顶级视效” 的噱头,拿到 5000 万美元投资;光线在中途退出《大圣归来》后,迅速以 “亡羊补牢” 的姿态布局动画领域 —— 通过子公司彩条屋密集投资 22 部动画电影,将《大鱼海棠》《大护法》《姜子牙》等作品纳入麾下,成为国漫产业布局的关键玩家。

而在《哪吒2》爆火的另一面,是因头部效应加剧中小团队的生存焦虑。不少工作室为争取投资,被迫压缩制作周期,甚至牺牲原创构想迎合市场偏好。比如参与《哪吒 2》特效制作的昆明线立体文化有限公司,曾为无量仙翁胡须等镜头打磨三个多月、修改五六十版,却未因影片爆火接到大项目,参与该项目仅勉强覆盖成本,日常只能承接低价急单,放弃创意特效方案改用常规设计。云南翼窝鸟动漫董事长李秦直言行业 “九死一生”,公司尝试原创 IP 时,为吸引投资不得不简化深度剧情、修改独特角色造型以迎合大众口味,即便如此仍难获资金青睐。 

其次,公版IP的依赖仍没有显著降低,创作瓶颈肉眼可见。神话 IP 被炒成回锅肉,西游哪吒封神轮着来,白蛇聊斋翻拍到包浆,观众早看腻了。“谁都能给追光编剧讲三分钟剧本”的定理放在这两年依然适用,技术狂飙突进搞特效,故事却越写越拉,《白蛇:浮生》就是典型反例。前半段抄《新白娘子》抄得查重率 95%,偏漏了许仙的人设和人妖情的铺垫,后半段硬凹许仙好男人人设,看得人满脸问号。最膈应人的是价值观:小白成了工具人,洗手作羹汤为男人,挥剑斗法还是为男人,却在大战法海的高光时刻,都得让懦弱许仙和腹中文曲星转世的孩子来收尾。

最重要的是,观众的审美需求越来越高、不好糊弄了。“炫酷神仙打架”的燃爆场面已不能满足观众,人们更期待动画传递真情实感,看见现实世界的情绪与生命的褶皱。这也是上美厂想凭借《浪浪山小妖怪》复出的原因,当宏大叙事的神话热潮退去,那些贴近当代脉搏、引发深层共鸣的故事,反倒更容易破土而出,直抵人心。

归根结底,所谓“国漫崛起”并非起点,也非目标,而是一段持续演进的过程。暑期档不出爆款并不是国漫的末日,而更像是一场必要的“冷静期”,让创作者重新落地扎根——

要么精准捕捉时代情绪,把愤怒、热血、不满彻底点燃,拍出真正能让观众痛快的大作品;要么放下宏大叙事,贴地飞行,在人间烟火里找到最朴素而有力量的情感,用映照众生的平凡小人物,完成真正打动人心的故事。

标签: 国漫
国漫,能在暑期档再次伟大吗?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分享自DoNews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