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手松延动力 空间计算企业虚拟动点入局具身智能

12月25日,空间计算企业虚拟动点技术成果发布日活动落下帷幕。现场,虚拟动点董事长兼CEO刘耀东介绍了公司在具身智能领域的能力和业务布局,同时演示了基于数据、算法、服务等层面对人形机器人的赋能成果。

刘耀东表示,虚拟动点不做机器人,而是赋能合作伙伴做更好的机器人。虚拟动点是机器人的头脑和眼睛,赋能机器人感知空间、决策行动、控制动作。

虚拟动点公司董事长兼CEO刘耀东

刘耀东表示,在AI浪潮的助推下,具身智能正逐渐从科幻走进现实。如今,业内不再讨论具身智能的必要性,而是转向思考其无限可能。从实际应用来看,人形机器人产品应当具备两大特质:泛化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而这两大能力,指向了算法技术,指向了数据难题。

刘耀东表示,虚拟动点入局空间计算多年,基于在动作捕捉领域的案例累积,公司不仅拥有大量、高精度、高质量的动作数据,也在持续产出更多的优质数据,为人形机器人动作训练提供依托。

同时,基于公司在空间计算、动作捕捉的深耕,形成了一系列解决方案,为行业伙伴提供数据开发、机器人训练等服务;此外,在算法技术层面,虚拟动点积累了OptiTrack光学定位算法、LydCap无标记点识别算法以及LYDIA动作大模型等多项核心算法技术,进而又推出针对具身智能的SLAM机器视觉算法,为机器人的空间感知、行为决策和动作控制提供支撑;并且,基于虚拟动点融合传感器摄像头等产品,我们能够让人形机器人拥有“眼睛”,让机器人具备“看见世界”的能力。

从数据,到服务,再到算法,最后是硬件,虚拟动点在具身智能产业核心能力中实现了软硬融合。同时,虚拟动点的技术宽泛性、纵深性和大量的成功经验,也为机器人在理解、执行层面更像人类提供了数据和算法的支撑。

活动中,刘耀东向与会者演示了在虚拟动点空间计算赋能下,人形机器人具备的能力。基于虚拟动点无标记点识别算法,通过复刻技术人员的动作,现场驱动了数字人及机器人上肢动作同步。实现了无标记识别算法帮助机器人模仿学习。

而通过光学定位识别算法,机器人不仅实现了走、跑、挥手示意等动作,甚至能够“负重前行”,基于虚拟动点数据和算法的训练,虚拟动点还对机器人的动作行为进行了优化。

此外,依托虚拟动点动作大模型数据的训练,让机器人具备了控制动作的能力。

虚拟动点战略合作伙伴——松延动力创始人、董事长姜哲源出席本次活动,并向与会者介绍了松延动力机器人的本体能力。

同时,姜哲源还现场展示了面部捕捉技术赋能仿生机器人的成果。通过联合研发,松延动力的仿生机器人不仅学会了“喜怒哀乐”等拟人化表情,甚至可以读懂人类的语言并做出表情回应。

松延动力创始人、董事长姜哲源

活动最后,虚拟动点宣布与松延动力正式成立“具身智能机器人联合实验室”。现场,由虚拟动点空间计算赋能下的机器人送上联合实验室牌匾,刘耀东与姜哲源共同启动了联合实验室成立仪式。

在活动结束后,刘耀东接受了众多媒体的群访。当被问及虚拟动点如何为机器人赋能时,刘耀东回答,虚拟动点的定位是去赋能机器人,使其能去感知空间、决策行动、控制动作。这是虚拟动点已经能做到并且很擅长的领域。

具体在具身智能产业里面,虚拟动点的核心能力大概可以分为四个领域,分别是数据服务算法硬件

数据这个领域,虚拟动点从很多年前就在做动作捕捉,已经积累了非常丰富的人形的数据。现在基于这些人形数据,虚拟动点将其又调整成开发成机器人训练的数据集。

刘耀东称,虚拟动点的数据的质量非常高,精度非常高,这些得益于虚拟动点所拥有的全球领先的OptiTrack光学定位系统,它对于人的动作的捕捉和空间的定位都是非常精准的,用于机器人训练是非常高质量的数据。

同时在为机器提供数据这件事里,虚拟动点先天的优势就是自己本身是动作数据原生的厂家,不管是合作伙伴松延动力还是虚拟动点,都可以源源不断的为具身智能提供可持续的数据。

服务的角度来说,一个是做数据开发的服务,主要是将人的数据转换成机器人可使用的数据,第二部分是对机器人提供训练服务,无论是基于真人数据,还是基于模型训练的方式,虚拟动点都已经可以提供。

算法层面,虚拟动点主要解决的是基于空间计算的积累,为机器人提供空间感知的算法,行为决策的算法,肢体控制的算法。

最后在硬件的角度,因为虚拟动点在光学和无标记方面,其实都是基于摄像头作为图像传感器采集图像,这个摄像头在双目或者多目这个角度来说,就是机器人来获取外界信息,是机器人的眼睛。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