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受TikTok在美禁令影响,小红书成为金融机构挖掘年轻客群的新阵地。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各家银行的运营成效分化明显。头部银行通过清晰定位与资源协同,将小红书纳入全行品牌体系实现长效运营;部分中小银行则因粉丝规模低、更新频率慢而陷入困境。
银行新媒体运营负责人赵洲指出,金融产品的特殊性使用户决策谨慎,且小红书尚未打通‘即看即买’链路,导致银行从‘种草’到交易的转化困难重重。目前,银行总行及分支机构在小红书开设的官方账号超60个,招商银行主账号粉丝量达48.1万,位居前列。
国有大行中,中国银行采用‘总行App+属地分行+信用卡’模式,广东分行表现突出;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则以功能性账号为主,粉丝量普遍较低。股份制银行中,光大银行微银行粉丝量9.7万,恒丰银行4.9万,中信银行信用卡账号粉丝量12.5万。城商行如宁波银行形成矩阵布局,总粉丝量达20万,但部分地方城商行、农商行账号粉丝不足千人。
深究差异,头部机构注重将小红书纳入全行品牌体系,而中小机构缺乏战略规划易陷入困局。赵洲强调,小红书应被视为与年轻人互动交流的窗口而非单纯营销工具。他所在机构未设定过多KPI考核指标,更愿将其定义为做好金融服务的平台。
小红书月活用户达3亿,以年轻群体为主,消费决策能力强。银行入驻核心逻辑在于获取公域流量并转化为私域流量,推动业务增长。内容布局包括品牌宣传、金融知识普及、产品推广等。为贴近平台氛围,部分银行采用拟人化卡通形象塑造亲民品牌形象,发布贴近生活的科普内容。
然而,金融产品特殊性致用户决策谨慎,单纯依靠内容难以促成交易。赵洲表示,现阶段主要目标是积累粉丝,提高影响力,未来将增设栏目、举办活动探索商业化路径。金融监管专家周毅钦指出,银行宣传内容往往缺乏趣味性与互动性,且运营体系不完善,存在更新频率低、内容说教等问题。
苏筱芮认为,银行需洞察平台用户属性,利用好‘种草’氛围将内容生产与转化结合。未来,小红书或持续优化社区氛围与搜索体验,银行需用官方内容取代碎片化讨论,并关注用户互动与活动设置。
突破同质化竞争需差异化特色。内容层面可主打‘投教科普’或‘反诈宣传’,客群维度上可针对不同群体定制宣传内容。银行应制定长期计划,固定更新频率,建立分层管理机制,联动线下网点形成闭环。博通咨询分析师王蓬博建议,提供个性化服务,增加生活消费等内容,确保多平台内容风格一致。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