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手机厂商再掀出海潮:战略升级与挑战并存

2010年前后,中国手机品牌曾以性价比策略大规模出海,覆盖东南亚、非洲、欧洲及拉美市场。如今,在国内市场趋于成熟、华为强势回归的竞争背景下,手机厂商再次掀起出海高潮,目标转向更高成长性与中高端市场。

根据IDC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为7160万部,同比增长3.3%,高于全球1.5%的增速。其中,小米出货量飙升40%,市场份额重夺榜首;华为增长10%,市场份额达18%。与此同时,OPPO、vivo份额下降,苹果跌至第五,荣耀被挤出榜单。

华为自2023年Mate60系列发布后逐步恢复增长,nova13系列补齐5G缺口后进一步提升竞争力。渠道商反馈显示,华为给予的综合毛利率约为8%-12%,远高于OPPO和vivo的5%-10%,导致资源分配向华为倾斜。

在国内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各品牌将目光投向海外。荣耀海外销量占比突破50%,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成为主要竞争者;OPPO覆盖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出货量占六成;小米业务拓展至亚、欧、非和南美,月活跃用户超2.6亿;vivo计划两年内将海外收入占比提升至70%。

本轮出海潮区别于以往主打性价比的策略,更多聚焦中高端市场。荣耀在欧洲主推Magic系列,售价高达1299欧元;vivo在巴西推出子品牌JOVI,对标苹果和三星,售价约人民币3700-6200元。

不同品牌采取差异化策略。荣耀在欧洲主攻折叠屏市场,销量同比增长22倍;在东南亚预装本地应用,计划开设多家品牌体验店。OPPO坚持“本地化”方法论,通过生产基地建设融入当地文化,例如在印尼体验店增设咖啡角。vivo则强调“More Local, More Global”,印度员工占比达95%,零部件本地化率超60%,计划新增印尼工厂。

尽管出海前景广阔,但仍面临多重挑战。政策法规适应方面,中国品牌通过在当地建厂、引入资本应对;诉讼纠纷方面,OPPO、vivo、小米等均与国际企业产生专利战;欧洲市场的碎片化特点要求定制化经营模式;产品端需贴近消费者习惯,如传音针对非洲深肤色影像技术的成功案例;生产端需建立高效本地供应链,如OPPO在印度、印尼实现100%本地制造。

从代工到品牌出海,再到模式输出,中国手机出海正迈向第三阶段,需结合国内经验与海外市场特点形成体系化竞争力。未来,中国手机品牌有望在全球市场展现更大潜力。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