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mi转向垂类领域求生:杨植麟的新出路与挑战

Kimi的核心任务已从技术突破转向用户留存。作为国内领先的AI应用,其月活数据曾达3600万,但近期滑落至第四名,被DeepSeek、字节豆包及腾讯元宝超越。

面对挑战,Kimi创始人杨植麟选择调整策略,将通用大模型转向更细分的垂直领域,如医疗与财经,以期提升专业性与用户粘性。然而,这一转型并非易事。

Kimi近期与财新传媒达成合作,在财经内容生成中引用专业报道。不过测试显示,部分问题的回答未能有效整合财新内容,甚至引导用户直接使用财新APP,可能削弱自身吸引力。在医疗领域,尽管Kimi引入了丁香园等平台信源,但在宠物医疗等细分场景下仍显不足。

此外,Kimi尝试通过社交化运营扩大影响力,例如在小红书发起“21天打卡挑战”,吸引用户互动并提供奖励。尽管如此,老用户反馈称其界面设计逐渐向竞品靠拢,多模态功能与社区互动的加入让产品失去独特性。

杨植麟曾强调公司使命在于满足用户需求而非竞争,但现实不容乐观。自2024年8月后,Kimi未再传出融资消息,而科技大厂纷纷加码自家AI业务,使Kimi面临更大压力。数据显示,腾讯元宝与阿里夸克占据行业投放素材量主导地位,Kimi已被挤出前五。

与此同时,国内外AI市场投融资方向发生变化,更加注重实际落地场景与投产比。对比之下,智谱AI凭借To G与To B市场的深耕,完成48亿元国资融资并启动IPO,展现出更强的生存能力。

即便转向垂类领域,Kimi仍需应对激烈竞争。百川智能、华为医疗卫生军团及阿里通义千问均已布局医疗赛道,且拥有更深厚资源支持。而在商业化路径上,Kimi主要依赖API服务,盈利能力远不及OpenAI多元化的收入结构。

随着大模型API定价进入“厘时代”,Kimi的价格优势进一步削弱。在资金紧张与内部造血能力受限的情况下,杨植麟正面临多重考验。未来,Kimi能否成功转型并在竞争中立足,仍是一个未知数。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