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产业爆火,粤港澳大湾区如何“智”取新赛道?

在春晚扭秧歌、转手绢,在亦庄马拉松赛场和人赛跑,从进厂上岗、酒店送餐到助人爬山、与人对谈,具身智能机器人,这一颇具科幻感的未来产业,和我们的距离正不断缩短。

“具身智能”产业热度持续攀升。时至今日,具身智能相关技术到底发展到何种地步?机器人何时能真正走进千家万户?广东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将在这新一轮产业变革中扮演什么角色?在刚刚结束的腾讯云广州峰会上,在21世纪经济报道副主编贾肖明主持下,五位来自具身智能业界的嘉宾代表,以“助力大湾区打造具身智能产业高地”为主题展开一场深度对话。

技术进化方向:通用能力、强化本体、场景为王

机器人当然并非一个新词。工业、制造业领域的机器人、机械臂等已有数十年积累。具身智能机器人,相比传统机器人有何不同?招商局集团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狮子山实验室主任张家兴认为,传统机器人只是对输入指令的机械执行,具身智能机器人则是大模型应用到物理世界,使得机器人具备了“通用性”。

至于机器人的身体形态,像人还是像狗,双足还是四足并不是重点,能做到“知行合一”,能够处理复杂问题,拥有类人的学习能力以及端到端的交互能力才是具身智能机器人的核心特点。

而要构造这样的智能体,需要AI大模型提供聪明的“大脑”,让机器人的使用、学习、训练等成本大幅降低。广州里工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卫铳指出,除了云端的大语言模型提供的理解能力,还需要边端的小模型混合使用,基于具体的行业知识提供针对各种特殊场景的行动能力。

在具身智能产品形态的规划上,越疆科技市场总监谢凯旋介绍,该公司具身智能产品的规划包含四类载体——AI+双臂+双足的人形机器人、AI+具身机械臂、AI+双臂协同、AI+双臂+轮式的类人型机器人。其中,协作机械臂在单个工位的高精度作业方面有明显的优势,而越疆人形机器人则更适用于多工位间的灵活移动或者多设备的联动操作。

有业内人士认为,相比于飞速发展的大模型技术,具身智能机器人的“本体”技术发展相对滞后。广州高擎机电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市场官罗璇介绍,让“聪明的大脑”真正拥有一个靠谱的“身体”,还需要在运动控制技术、脑体协同,机器人的电池续航和负载,本体的稳定性、安全性等方面攻克难关。高擎的做法是,把本体当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平台”去打造,不是拼参数,而是做系统优化。

此外,具身智能的训练需要大量低成本、高质量的数据来实现模型的泛化性。围绕如何解决数据的高效率采集这一问题,自变量机器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COO杨倩认为,必须把数据、模型、硬件统筹考虑,同时充分考虑到数据know-how和数据质量的问题。

下一代智能终端?人手一台机器人何时实现?

当前,业界普遍认为,扭秧歌、唱歌跳舞、后空翻绝不是终点,从实验室走进千家万户,才是具身智能的真正愿景。

实际上,在进入千家万户之前,机器人已开启进入“千厂万店”的进程。

工业、制造业是机器人应用的传统领域。在制造业深耕40年的李卫铳认为,制造业场景是机器人首先应该打通的领域。不久前,位于广州番禺的里工实业发布了全尺寸轮式人形机器人“里掂F1”,可应用于模具制造、3C电子制造等制造业场景。

服务业是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另一个热门应用场景。杨倩指出,相比于工业场景的定制化,服务业的“千人千面”特点更能够训练和体现具身智能机器人的泛化性、通用性、随机性,有望推动具身智能产业找到属于自己的“aha moment”(觉醒时刻)。

谢凯旋介绍:“现在的机器人已经应用在咖啡、奶茶、艾灸、理疗以及多个家庭服务场景。越疆科技去年发布的一款具身智能机械臂,我们尝试让它从实验室走向家庭,去处理叠衣服、做早餐之类的家务。今年3月,越疆推出全球首款 “灵巧操作+直膝行走”全尺寸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Atom,实现了上下肢协同的高水平运动控制和工业级的双臂协同操作能力,已与国内外一线车厂、电子厂、咖啡奶茶店展开合作。这也是具身智能产业应用的趋势——从专业到通用、从TO B到TO C,从工业到商业再到家庭。”

张家兴预测说,未来,机器人会成为继PC、智能手机、智能汽车之后每一个人都能用到的新一代智能终端。而要让机器人真正走进千家万户,首先是必须引入端到端大模型带来通用性;其次是本体的运动控制能力、硬件可靠性也需要进一步的技术突破;再次,具身智能的硬件、软件和相关应用应形成 “数据飞轮”,为企业的技术迭代提供训练语料与数据反馈。罗璇补充表示,开源能够助力企业更快打造标准化平台,是推动具身智能技术突破与产业协同发展的强力引擎。同时也有助于构建共享共创的技术生态,吸引更多开发者和研究者参与创新。

能“想”能“干”,粤港澳大湾区领跑具身智能未来赛道

今年三月,广东省发布《广东省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提出要“着力构筑高技术、高成长、大体量的产业新支柱,打造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实际上,在具身智能这一未来产业,广东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已经跑在前面。

一方面,大湾区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以广东为例,2024年,广东全省工业机器人产量达24万台,连续5年居全国第一。如今全国每三台工业机器人,超过一台是“广东造”。

另一方面,作为唯一一个兼具“本体”技术和“大脑”技术优势的地区,大湾区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智能机器人产业集聚区,涵盖了3D视觉系统、伺服驱动器、传感器等机器人本体技术的关键环节。此外,腾讯等大湾区科技企业在AI、算力、云等基础设施领域的深厚积累,也能为具身智能企业就近提供“智力”支持。

例如,不久前腾讯云宣布与具身智能领域明星企业越疆科技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整合大模型、边缘计算、沉浸式交互等技术能力,在工业制造、零售、教育等多场景打造“云端大模型+机器人终端”一体化解决方案,并探索AI人才培养与软硬协同生态建设。

此外,大湾区较为开放的创业环境,也能为具身智能产业提供从政策支持、初创孵化、场景开放到资本扶持的全链条支持。在圆桌论坛现场,各位嘉宾也对大湾区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张家兴建议,香港有很多顶级高校和领先的金融机构,在人才储备、资本服务等领域具备典型优势,应推动香港和湾区其他城市的行业交流,从而让香港和广东的成熟产业链形成优势互补。

李卫铳建议,具身智能作为一个未来产业,需要政府监管部门提供更稳定持续的政策引导和更精准有效的金融工具支持,例如推出低息、流动、长期贷款,支持具身智能产业发展。

杨倩建议,应提供更多试点推动技术和场景的直接握手,行业也应在供应链整合层面齐心协力,推动软硬件成本的降低。

罗璇建议,应建立专项扶持基金针对关键技术进行重点突破,并在产学研用、供应链透明化等多层面推动技术的加速迭代。

谢凯旋建议,应利用大湾区的区位优势,加速技术的场景化落地,再通过海量的数据和案例反哺技术和产品的进化。

从实验室走向千行万业,从生产车间迈进生活场景,粤港澳大湾区正以全产业链优势为具身智能技术进化提供天然试验场。而这一天的到来,需要政府、企业、用户多方协同,也需要各方保持定力、给与更多信心和耐心。

声明:本站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站对此声明具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