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贵薯片品牌‘噜咪啦’借电商实现产值跃迁

昭通地处低纬高原,立体气候特征与马铃薯原产地南美安第斯山脉极其相似。由于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这里盛产的黄心土豆不仅淀粉含量高、食味好、营养丰富,而且具有高产、优质、抗病、适应性强的特点。据统计,昭通市马铃薯种植面积常年保持300万亩以上,鲜薯产量达320万吨,占全省的三分之一,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马铃薯高原种薯之都’。

昭通市鲁甸县东南部,海拔2200米的山上气候温凉,是适合马铃薯生长的绝佳地带。随着锄头一起一落,金黄的马铃薯露出小脑袋,村民捧起一捧掸去泥土,放进身后的篮子里。

‘吃洋芋,长子弟。’朗朗上口的童谣透着云南人对马铃薯的偏爱。在云南,洋芋的吃法有很多,其中,切薄片油炸后蘸上调料就成了有名的零食——土豆片。

2024年,一款来自昭通鲁甸的土豆片在网上爆火。香菜味、折耳根味、舂鸡脚味……这些满是云南元素的口味抓住了消费者心理,让‘噜咪啦’这个有着29年历史的薯片品牌快速出圈。借助拼多多‘百亿补贴’‘千亿扶持’等专项支持,以及对薯片工艺改良的建议,‘噜咪啦’打开全国市场,走出云贵高原,走出差异化竞争路线。

上世纪90年代,乌蒙山区尤其是鲁甸广泛种植了一种优质土豆品种——‘米拉’。该品种具有高抗晚疫病、淀粉含量高等特点。虽然资源丰富,但鲁甸地区的马铃薯一直以初级农产品形式销售,产业附加值低。

1996年,本来有一份稳定工作的李斌看到了马铃薯的商机,当即决定辞职,以鲁甸当地产的米拉洋芋为主要原料,办起了马铃薯深加工工厂。‘取地名第一个字‘鲁’加洋芋品种‘米拉’就是品牌名字的来源,再加上希望人人都能吃到的愿景,我们在几个字基础上加了偏旁‘口’,‘噜咪啦’品牌便诞生了。’李斌说。

最初的工厂很简陋,红砖建起的厂房,外墙甚至没修饰。每天,当地采购的马铃薯运回工厂,由工人挨个削皮、切片、油炸,装袋。1996年到2004年的8年里,‘噜咪啦’销售生产两不误。在销售端,工作人员一包包推销,一家家上门,从乡镇到县里再到州市、省会,一点点打开市场,从一开始的商店,慢慢铺开到商超,到2004年,‘噜咪啦’走出云南,打开了贵州、四川等周边市场。

在生产端,李斌不断外出考察,与科研院所联合开展研发,在设备改造和工艺提升上下功夫,提升生产线智能化水平。例如从前土豆片含油量只能依靠人工经验,有了智能化设备后,设定一个参数,含油量超标系统便会报警;从前薯片生产出来有浮片,只能依靠手工捡,增加了光学分拣机后能精准挑选,确保每片薯片没有瑕疵和疤痕。

2004年到2009年,随着市面上土豆片品牌不断增多,‘噜咪啦’自主拟定企业标准并严格按照标准执行。例如在包装环节,引进设备抓取薯片装袋,以每袋40克为标准,误差不超过2克且只允许有正偏差。

产品、市场稳定了,‘噜咪啦’在当地逐渐打出了名气。2017年,‘噜咪啦’成立电商部,开拓线上路线;2019年,品牌入驻拼多多,销售额逐年递增;2024年,确定‘云贵薯片 中国味道’的战略定位,知名度不断打响。

现在的‘噜咪啦’生产线实现了现代化、智能化。和刚成立时每个环节都要工人操作的传统加工厂相比,现在一个土豆经历去皮、切片、洗片、热漂、油炸、包装等系列环节成为一袋面向消费者的土豆片,只需要3分钟。从前1人1小时仅能包装10件土豆片,现在的机器设备1分钟能包装1件。李斌说,公司2016年从美国、日本引进的薯片生产线设备,在当时属国内首家。

7月的鲁甸,不下雨的时候,连片的马铃薯地里便跳动着村民们挖土豆的身影。

市面上的薯片分为两种,一种是鲜切薯片,一种是马铃薯混合淀粉压制而成的复合薯片。‘噜咪啦’一直走的是鲜切薯片赛道,因此新鲜马铃薯是重要原料。而‘噜咪啦’能建成土豆片三分钟加工线,除了技术升级,更重要的秘诀就藏在这片地里——标准统一。按照公司要求,制作‘噜咪啦’薯片的马铃薯要易削皮切片、个头均匀。

自有种植基地不能完全满足生产需求,‘噜咪啦’开始与周边村民签订合作协议,村民们成了‘噜咪啦’在地里的‘合伙人’。

鲁甸县江底镇仙人洞村村民吴丰文表示,马铃薯种植一直以来都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从前村民们种的马铃薯除了自己吃,只能拿到集市卖,但受病害和自然因素影响,价格、产量都不稳定。‘噜咪啦’和村民们合作后,村民们不仅解决了温饱,更解决了收入来源问题。

2011年,在外务工的吴丰文看到产业发展越来越成熟,也回乡种起了马铃薯,成了‘噜咪啦’的原料供应人之一。‘噜咪啦’电商负责人表示,与农户合作后,种植上,公司从品种、病害防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价格上,收购的土豆都随行就市,在土豆跌破市场价时,以保底价采收,为种植农户兜底。

‘我们现在种植的品种云薯304就是‘噜咪啦’的专用品种,黄皮黄肉、表皮光滑、芽眼浅、食味好、产量高。我们家80亩地亩产约2吨,年收入超10万元。如果不是‘噜咪啦’,也许我也还在打工。’吴丰文说。

在仙人洞村,像吴丰文这样的‘噜咪啦’土豆种植户占90%以上。每到马铃薯收获季,村民们一家老小扛着锄头、装上麻袋便扎进地里。从早上7点半到下午7点,平均每户每天能挖6、7吨,当天挖出的土豆当天便被专人收走。

对此,李斌也表示,近年来,‘噜咪啦’品牌所属的云南理世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坚持‘公司+科技+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按照‘统一品种、统一种植、统一扶持、统一管理和统一收购’原则,通过不断引导和示范种植,现已在鲁甸建成3.2万亩优质加工型马铃薯种植基地,涉及25个种植合作社,辐射带动群众1.1万户3.7万人,实现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订单种植、保价回购’的联农带农促增收机制为地方马铃薯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这套联农带农机制像一套精密的齿轮传动系统:前端联合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及云南农业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示范种植‘合作88’‘云薯304’等优质品种;中端建立6个科技示范基地,配备多名农技专家常年驻村指导;末端以高于市场价5%—15%的价格实行订单收购,把‘小土豆’做成了‘大产业’。

尽管2004年就已经开拓了西南周边市场,‘噜咪啦’在全国的知名度还是不够。2016年起,‘噜咪啦’开始线上布局,聚焦企业创新升级,定下做优做强做大的目标。2019年,品牌进驻拼多多。

‘拼多多不仅给了我们流量扶持,还给了我们改良建议,丰富传统薯片口味,实现差异化竞争。’‘噜咪啦’电商部负责人杨凡表示,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带来的海量订单,帮助‘噜咪啦’从传统线下销售模式向接单-采收土豆-加工的方向变化,为企业生产和农户收入带来了确定性。一组数据就是最好的证明。开拓线上销售渠道前,‘噜咪啦’一年销售额近2亿元,今年预计可达5亿元。

有平台赋能,出圈还需要一个机会。

2023年,‘噜咪啦’成立品牌运营部,00后马思蓉便是这一年加入了‘噜咪啦’。作为鲁甸人,马思蓉从小就吃‘噜咪啦’薯片,但在昆明上大学的几年,她了解到周围同学并不知道这个品牌,提起薯片,云南人更多想起的是‘子弟’和‘天使’,省外的同学就更不用说了。于是大学期间,她就大胆向公司后台留言自荐,表达了想进‘噜咪啦’工作的愿望。2023年毕业后,马思蓉果断回到昭通,如愿进入公司,成为品牌运营部的一员。

学的是动画专业,马思蓉把专业知识与品牌运营融会贯通,逐渐探索出‘噜咪啦’薯片独特的品牌推广策略。经过1年多努力,她在社交平台上创作并上传了小视频、图文等大量内容,粉丝数量不断增多。2024年,抓住网友对‘噜咪啦’薯片存在误解这一点,她巧妙利用‘猫meme(么么)’素材,简洁明了阐述了‘噜咪啦’作为一款拥有20多年历史的国货品牌,在云南地区享有盛誉,但对外省网友而言尚属陌生的现状。这一视频在社交平台上获得了近200万播放量,短短一天带动20万薯片的销量。

这并非偶然的爆火,自此以后,‘噜咪啦’被誉为社交平台上最宠粉的官方账号。在与粉丝的互动中,粉丝们想要尝试的口味,运营团队会详细记录并与粉丝们分享,大大增进了粉丝与品牌的情感联系,催生了香菜、折耳根、舂鸡脚、黑松露牛干巴等热销口味。‘应粉丝要求,近期我们创新开发的榴莲口味也进入最后阶段,马上就能和消费者见面。’马思蓉说。

可以说,‘噜咪啦’成功实现了从传统电商到‘社交电商’的转型。如今,在拼多多‘噜咪啦’官方旗舰店,总销售量超70万件。杨凡表示,目前拼多多平台粉丝超5.1万,好评率达97%以上,复购率达38%。尤其是参与拼多多‘百亿补贴’专项后,平台销量比从前翻了好几倍。

拼多多也看到了优质农产品背后的大市场。今年4月,拼多多宣布,平台将推出‘千亿扶持’,未来三年内拟投入资金、流量等资源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加码高质量电商生态建设,助推平台商家新质转型升级,全力构建用户、商家及平台多方共赢的商业生态。

如今的‘噜咪啦’已在土豆片领域圈出了一块地,关于‘噜咪啦’产业发展的故事也还在续写。未来,‘噜咪啦’将把出口作为重点之一,希望通过拼多多这类电商平台,将这份来自‘世界马铃薯高原种薯之都’的云贵美味传播得更远。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