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因接触邻家猫感染猫立克次体

73岁老人十余日前突发发热,最高体温达38.2℃,伴有剧烈头痛,在社区治疗无效后出现恶心、呕吐症状,随即前往湖南旺旺医院就诊,被收住感染性疾病科。

医生刘倩依接诊后发现患者吐词不清,神经系统检查显示克氏征阳性,生化指标提示感染明显升高,初步判断为颅内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并完善腰穿脑脊液检查,通过病原微生物宏基因组检测(mNGS)检出猫立克次体及大肠埃希菌。依据检测结果实施针对立克次体感染的联合用药后,患者发热头痛症状逐步缓解,十天后病情好转出院。

调查显示,老人居住环境存在感染风险。其邻居饲养多只猫,猫只未定期体检或接种疫苗,常出入老人院落。经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判断感染源可能为频繁接触这些猫。

猫立克次体是一种微小的专性细胞内寄生细菌,属于立克次体属,直径仅0.3-1.0微米,较多数细菌更小,需在宿主细胞内生存繁殖。该病原体全球分布,近年来多国均有报道人类感染病例。

猫立克次体感染通常通过跳蚤传播。当携带病原体的跳蚤从猫转移到人类环境,或人在接触感染猫时接触跳蚤或跳蚤排泄物,可能发生感染。免疫力较低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孕妇更易感。值得注意的是,该病原体不会直接由猫传播给人,需通过跳蚤作为传播媒介。

感染猫立克次体后的常见症状包括高热(39.0℃-40℃)、肌肉疼痛、皮疹,部分患者出现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亦可出现神经系统中毒症状,严重者可能发展为脑炎、脑膜炎或播散性脊髓炎。多数感染者病情具有自限性,可自行恢复。

预防猫立克次体感染需从多方面着手。首先应对猫咪定期使用兽医推荐的跳蚤预防措施。其次家庭环境中发现跳蚤后应及时处理,包括定期清洗床上用品、窗帘,并对环境彻底吸尘。人在接触动物后应彻底清洁,避免与流浪猫密切接触,庭院中应控制可能携带跳蚤的野生动物活动,高风险人群如兽医、动物收容所工作人员等应加强防护,工作时穿戴长袖衣物,必要时使用驱虫剂。如出现不明原因发热伴皮疹,应尽早就医并告知医生宠物接触史。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