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市近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闹景象,价格战愈演愈烈,车企在产品推陈出新上不计成本,以极致性价比压制对手。A+级、B级甚至C级轿车价格低至10多万,5米大型SUV徘徊在20万左右。这种市场态势虽对消费者有利,但也使车企未来新车的溢价空间受到限制。
过去,蔚来、高合等新势力依靠电动时代的PPT概念成功将新车卖出溢价,但随着三电技术普及,消费者已不再为鸡肋配置买单。今年上半年,低端纯电小车热销带动纯电市场增速回升,但纯电动车体验已进入瓶颈期,中高端新能源车如何维持产品溢价成为行业关注焦点。
在30万以上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理想凭借“彩电 冰箱 大沙发”的中式高端配置,几乎垄断高价市场。华为系问界等品牌也依靠华为智能生态优势占据一席之地。这些市场表现显示,增程动力在提升溢价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今年以来,凡是定价较高的新车,搭载增程动力几乎成为标配。
理想作为增程动力的代表,在终端市场表现出极强号召力。L6/7/8/9系列虽设计高度同质化,但销量遥遥领先。理想主打“把家开到路上”的理念,精准切中主流家庭用户需求。随后,问界复刻理想模式,配合华为智能生态,同样取得不错成绩。
在理想、问界带动下,其他厂商纷纷推出增程版SUV抢占市场。零跑C16以“半价理想”之名在细分市场站稳脚跟,岚图Free+、深蓝S09、昊铂HL等车型陆续进入25~35万价格带,形成激烈竞争。
增程车的基本原理是在电池电量充足时由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量不足时启动发电机发电驱动电机,同时为电池充电。相比插混和纯电车型,增程车在消费者认知中具备更强的溢价能力。
不少车企在宣传插混车型时,刻意强调“可增程行驶”作为动力优势。领克900上市即热销,虽非增程车型,但其“类增程式”动力切换模式也被视为热销关键。昊铂HL纯电版销量不佳后,迅速推出增程版试图扭转局面。
随着大电池增程车的推出,增程车优势进一步放大,削弱了同级插混和纯电车型的产品特点。极氪9X搭载吉利超混技术,动力电池容量达70度,远超多数纯电车型。
增程动力不仅限于SUV市场,尊界S800也采用增程动力,尽管其增程器排量较小,但丝毫不影响其百万售价和热销局面。
增程车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2010年雪佛兰沃蓝达,随后宝马i3增程版也试图用黑科技包装增程技术。但十年间市场反馈消极,通用、宝马相继放弃增程路线,中国用户也将增程视为“脱裤子放屁”。
理想ONE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从理想ONE到L系列,款款爆款,使中国用户对增程车态度发生180度转变。理想的成功并非仅因增程技术,而是通过“可油可电”的显性特点赢得用户。
如今,30~40万的增程车相较燃油车和电动车的优势,仍被用户视为“可油可电”的核心卖点。李斌曾质疑当前增程车趋势,认为电池越做越大反而降低了增程器使用频率。
尽管补能基建趋于完善,纯电车续航已大幅提升,但用户对里程焦虑的担忧仍未消除。增程车提供双重动力选择,配合大电池进一步降低使用成本,成为市场首选。
在30万及以上市场,用户并非单纯看中技术优势,而是希望买到大而全、动力冗余的产品。增程车溢价本质是市场双向选择的结果。小米第三款新车、上汽通用至境L7均采用增程动力,看中的正是其提升溢价的能力。
尽管短期内难以出现适合所有用户的车型,但搭载增程动力至少能弥补短板,提升产品价值。增程动力在新能源车市场中的溢价效应,仍将持续一段时间。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