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蝉群爆发引热议 山东等地掀起捕捉热潮

今年入夏以来,上海蝉群呈现爆发态势,高亢的蝉鸣频繁登上网络热搜,引发广泛关注。不少山东人则在网络另一端表现出浓厚兴趣,试图捕捉这一夏日美味。

此次蝉群数量增加属于正常现象,恰逢其“大年”。蝉是半翅目蝉科动物,种类超过3000种,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早在1亿多年前,蝉已与恐龙共同生活于地球。由于缺乏自卫能力,蝉依靠群体繁殖提高生存几率,今年上海等地正逢其数量高峰期。

蝉的一生分为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若虫阶段持续时间最长,一般为2至5年,最长可达17年。蝉若虫通过树根汁液中的化学变化判断生命周期,发育成熟后破土而出,完成最后一次蜕皮成为成虫。

研究显示,蝉的“爆发年”常出现在以蝉为食的鸟类数量减少的年份,这种周期性繁殖策略可减少天敌对其种群的影响。成虫生命周期仅4至6周,期间雄蝉通过腹部的鼓膜发音器发出最高超过100分贝的鸣叫,吸引雌蝉交配。

交配后,雌蝉将800至1000枚卵产于树枝木质部内,随后死亡。产卵部位以上的枝条干枯后,蝉卵在次年5至6月孵化为幼虫,重新钻入土中,开启新一轮生命周期。

蝉群聚集时,常有废液从树上落下,俗称“蝉尿”。其主要成分为水及少量植物糖分、矿物质,对人体无害。蝉通过排尿帮助降温,也可在受威胁时用作防御手段。

山东、河南及苏北、皖北地区有食用知了猴的习俗。知了猴即蚱蝉若虫,蛋白质含量达58.58-70%,相当于鸡蛋的6倍,脂肪含量却很低。因其营养价值高且易于捕捉,近年来成为部分地区新兴的夜间活动目标。

知了猴烹饪方式多样,常见做法为油炸或煎炒,也有烧烤、拌面等创新吃法。然而,部分人群对知了猴蛋白质过敏,可能出现喉头水肿、荨麻疹等反应。此外,知了猴嘌呤含量较高,不适合痛风患者食用。

值得注意的是,广州番禺特产“桂花蝉”并非真正蝉类,而是负子蝽科田鳖,与蝽类昆虫为近亲,自带特殊气味。

尽管蝉被视为害虫,但其在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蝉为鸟类、部分哺乳动物及昆虫提供食物来源,人为大量捕捉可能破坏生态平衡。此外,挖取知了猴过程中对植被的破坏也值得关注。

目前,山东、河南、江苏沛县等地已开始尝试规模化养殖蚱蝉。通过林地养殖方式,既可采收知了猴,又能收集蝉蜕,逐步形成产业链。相比捕捉野生蝉,人工养殖对环境更为友好。

但由于蝉生命周期长,养殖成本较高,且生长周期难以灵活调整,该产业仍需进一步完善。专家建议,应在保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合理开发蝉类资源。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