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工信部发布强制性国家标准GB 21670—2025《乘用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的解读文件,明确了新国标对乘用车制动系统的新要求。
随着汽车技术的快速迭代,特别是制动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新国标对部分指标和要求进行了修订,以引导和规范我国汽车制动产品的发展。
新国标修订了多项安全相关的内容,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对“单踏板模式”的调整。新标准要求,自2026年1月1日起,所有新申请型式批准的乘用车不得在默认状态下通过松开加速踏板实现减速至完全停车,即禁止单踏板模式的默认设置。
单踏板模式最早由特斯拉推广应用,其原理是通过强动能回收系统,在松开加速踏板时实现减速甚至停车。近年来,该模式成为新能源车的争议设计之一。
调研数据显示,45%的用户对单踏板模式不太适应,仅次于隐藏式门把手的不适应比例。
不同于传统燃油车的双踏板逻辑,单踏板模式通过单一踏板控制加减速。部分用户认为其能简化操作、提升续航,但也有用户反馈该模式改变了驾驶习惯,增加了误操作风险。
有特斯拉车主在紧急情况下误将油门当作刹车,导致追尾事故。另一名车主在驾驶燃油车时因习惯单踏板模式而未能及时刹车,造成严重碰撞。
此外,动能回收带来的顿挫感也影响了部分乘客的乘坐体验,导致晕车现象。
保险公司数据显示,驾龄5年以上的驾驶员驾驶单踏板车辆发生误操作事故的概率比新手高出20%。
2021年上海车展期间,曾有特斯拉车主质疑其刹车系统问题,法院最终判决车主侵犯名誉权。但有观点认为,单踏板模式可能是导致误判的重要因素。
2023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定特斯拉的“强制单踏板模式”为产品缺陷,并召回近120万辆电动车。
新国标并未完全禁止单踏板模式,而是规定其不得作为默认设置。这意味着,用户仍可手动开启该功能,但车辆出厂时不得自动启用。
这一做法体现了监管层对技术创新的审慎包容态度,既未彻底否定单踏板模式,也有效降低了技术风险。
新国标还新增了电力传输制动系统、电力再生制动要求、紧急制动信号要求、强制安装ABS等内容,并修改了驻车解除、制动衬片磨损检查、电子驻车制动电气失效、电控行车制动系统、制动灯要求等条款。
监管层在鼓励创新与保障安全之间寻求平衡。新国标为行业确立了创新技术的合规边界与安全底线,体现了系统化安全思维。
部分车企已开始调整策略。例如,特斯拉在2023年大规模召回后,通过OTA升级增加了动能回收强度可调功能。
业内有新势力车企正在研发下一代制动系统,在保留单踏板便利性的同时,引入多重安全冗余设计。
公安部近期指出,当前“智驾”系统仍处于辅助驾驶阶段,驾驶人仍是责任主体。这一监管思路与新国标精神一致,即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推动技术进步。
未来,制动系统或将融合机械、电子和软件的多重冗余机制,提升单踏板模式的安全性和市场接受度。
已有车企尝试将单踏板操作与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联动,当检测到误操作风险时,系统可自动介入以保障安全。
随着车辆电子电气架构的升级,个性化设置能力大幅提升。某外资品牌正在开发基于生物识别的驾驶模式自适应系统,可根据不同驾驶员自动调整动能回收强度等参数。
新国标的出台反映出新能源汽车产业监管思维和市场生态的日趋成熟。随着产业规模扩大,关注焦点正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单踏板模式的争议或许是智能电动汽车人机交互变革的开端。随着技术日益复杂,如何平衡创新冲动与安全底线将成为行业长期面临的课题。
真正的技术进步不是技术的高歌猛进,而是技术与人性的有机融合。未来踏板设计可能迎来更根本性的变革。
按照新国标的指导思想,审慎规范单踏板模式的应用,既保护消费者权益,也引导产业健康发展。找寻平衡点,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大”到“强”转型过程中的重要经验。
单踏板模式的争议折射出技术创新与安全底线的博弈。新国标的实施为行业确立了清晰边界,也为未来技术发展提供了指引。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