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汇智能IPO遭北交所两轮问询,现金流风险、客户及供应商集中度高、内控问题成监管关注焦点。
2025年8月8日,北交所官网披露了关于广东华汇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汇智能”)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北交所上市申请文件的第二轮审核问询函。从3月12日正式受理开始,半年不到的时间,北交所已对华汇智能展开了两轮问询,直指这家公司在经营状况、内控合规、实控人认定等方面的问题。
华汇智能是一家以高端智能装备及其关键部件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为主营业务的企业,目前取得各项专利权35项,其中发明专利16项,实用新型专利13项。另外,还自主研发了在线监测系统和温度控制系统,并取得了9项软件著作权。就是这样一家载誉无数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在上市的过程中遭到了关于合规、经营、内部治理等多个层面的质疑与挑战。
现金流风险突出
根据公司披露的财务数据,报告期(2021-2024年)内,华汇智能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长较快,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经营性现金流在2023、2024年为负,这也引发了监管对于“收入可回收性”的担忧。在二轮问询书中,监管发现,报告期末公司应收账款余额分别为6611万元、1.12亿元和1.75亿元,而2024年应收账款期后回款比例仅为49.62%,其中江苏高达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客户回款比例较低,周期较长。公司现金流承压,风险较大。
另外,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7205万元、2.32亿元、2.20亿元和1.76亿元,占流动资产比例分别为70.30%、54.47%、52.65%及38.58%,占比较高,其中主要为发出商品。一方面,一旦客户经营变化或订单变更,存货会面临跌价风险;另一方面,一旦回款放缓、集中验收后出现调整,将是对公司现金流的巨大影响。
在募资计划上,华汇智能也遭到了监管的质询。在招股书中,公司计划以4.59亿元募集资金投向“东莞市华汇新能源智能装备研发生产项目”。而监管发现,公司纳米砂磨机产能利用率从2022年115.09%下滑至2024年1-9月的51.28%。在利用率显著走低时仍推动扩产,必须充分论证新增产能的消化路径与闲置风险。
可见,在公司高增长的营收和净利润背后,是暗藏的现金流风险与对其资金配置合理性的质疑。
客户与供应商集中度双高
除了资金层面之外,华汇智能的客户和供应商集中度构成了经营的另一重风险。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各期,公司前五大客户合计销售收入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7.56%、98.57%、98.89%和98.12%,其中公司向第一大客户湖南裕能的销售金额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3.75%、96.79%、49.19%和44.30%。面对如此高的客户集中度,一旦大客户自身出现周期波动,必将对公司的订单、回款和收入产生较大影响。另外,截至2025年7月2日,公司在手订单7.05亿元,但监管指出,曾经的第二大客户万润新能已不在期末在手订单之列,要求公司解释合作减少的原因,以及后续客户流失的风险。此外,监管还指出2024年下半年与湖南裕能的新签项目中保密条款对定制产品向第三方转供的排他性限制,可能会对公司开拓新客户形成掣肘,加剧对单一客户的依赖。
其次,报告期各期,公司向前五名供应商采购金额分别占57.66%、70.27%、75.71%和63.82%,集中度也较高,一旦出现主力供应商变动或涨价,就可能影响交付和成本,而一旦原材料供应的稳定性、及时性、价格水平等方面不能得到保证,将会对公司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控股结构与内控风险受质疑
招股书中显示,华汇智能的实际控制人为张思沅、张思友兄弟,但监管指出,2018年4月,张思沅出于培养目的,将公司30%股权转让给其子张耀城,未收取股权转让款,并由其担任公司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而就在2021年到2022年间,基于家族内部安排并解决注册资本未实缴的问题,张耀城又把这30%股权分两次无偿回转,并卸任法定代表人和执行董事。公开信息显示,华汇智能历史上还存在两次股权代持情况: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张思沅委托张思友、张贺贵代持华汇智能股权;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张思沅委托张思友代持华汇智能股权。
企查查显示,当前张思友仅持股8.67%,仍被列为公司的实控人之一,而张思沅之子张耀城却未被认定为实际控制人,监管要求说明这一决定的依据和合理性,并结合总经理履职事实评估治理有效性。这部分不但关系“谁在实控”,也影响市场对公司决策透明度与稳定性的定价。
除股权问题外,公司还存在经营层面的内控问题。
一方面,收入确认规则与实际执行层面存在偏差。招股书显示,公司对系统/设备业务以“客户签收或验收通过”作为收入确认前提,但在二轮问询中,监管指出,公司2024年与鹰潭市旭锐精密制造有限公司的订单签订日期为2024年10月,集中发货日期为11-12月,验收日期为12月,但相关物流单据及验收单据显示,验收日期早于货物签收日期;此外,公司与贝特瑞项目试运行周期由合同约定的3个月缩至2个月,以及年末多笔集中验收等异常等问题。监管对此追问,是否存在客户配合验收、提前确认收入的不合规情形。
另一方面,公司在招股书中披露,报告期内存在未为全体员工足额缴纳社保与住房公积金的情形,未来存在被进一步追责的风险。
这些风险并非“黑天鹅”,一旦出现行业波动和现金流承压,就将放大对经营韧性的考验。
从两轮问询“指向”都可以看出,监管并未否定华汇智能的高增长,而是要求公司用可核验的证据链证明“盈利变现金”的能力,并解释“在行业景气回落、客户集中和条款约束叠加之下,扩产为何仍然合理”。华汇智能能否在后续回复与信息披露中把这些链条“闭合”,将直接影响其IPO的节奏与估值区间。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