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专业热度下降,三位亲历者讲述选择与挣扎

今年高考录取结束后,临床医学专业热度明显下降。以广东省物理类普通本科为例,2025年中山大学医学类专业组投档位次为8536名,这一数字在2024年是6535名,2023年为5193名。即使是北大、清华等高校,医学专业的热度也较以往有所下降。

在浙江省,清华大学临床医学的录取位次号为256名,2024年是59名;在江苏省,北大医学院临床8年制的录取位次号从百余名降至500多名。

记者与三位与临床医学专业相关的年轻人聊了聊,他们与这个一度热门的专业结缘,背后有着怎样的理想与挣扎。

郝广(南方某医院规培生):“可能会后悔学医学,但不后悔做医生”

考研二战失败后,郝广决定先开始规培。他称家里人认为麻醉医生的工作轻松、工资高、没夜班、不用和病人接触,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郝广表示医学生学习任务重,考试月是“蒙头学,啥也不干”,图书馆、饭堂、宿舍三点一线。

他提到新冠疫情对学习的影响,很多课程转线上,一些见习被取消。但到了线下实习阶段,真正让他爱上这个职业。实习时的第一次夜班遇上一台通宵的心脏手术,让他感受到帮助患者手术成功的成就感。

郝广称,从一开始完全不知道怎么给患者麻醉,到后面能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操作。实习期间的这种进步和成就感让他对选择这个职业更加坚定。

他表示要想真正成为医生,可能还得好几年。研究生学历对临床来说基本是敲门砖,要去好的医院基本都要博士。他计划后面再选择找工作或者读在职研究生。

涂京(北方某三甲医院临检医生):“高考分数697分,那一年学校录取最高分”

涂京称自己在高中时沉迷《法医秦明》,但被家里人制止后选择了临床医学。2015年她在浙江高考考了697分,超过理科一本线92分,最终选择了某一线城市一所医学院校的长学制临床医学,是当年学校录取的最高分。

她表示现实与理想差距大,大学前四年需要学习所有科目的所有知识,每天早上七点开始学习,平均每天睡眠不超过5小时。除了日复一日高强度的学习,更多的煎熬来自精神层面。

研究生的3年和规培是同时进行的,高强度的昼夜值班和课程学习让她感到压力巨大。8年学制后面临是否考博的抉择,她称原本不想再受这罪,但就业市场上临床专业若不是博士,很难找到好工作。

最后她选择了一个临检岗位。她表示临检相比临床医生晋升路径没那么卷,不必承担太多由病人期望带来的压力。她称自己某种程度上跳出了临床的框架。

夏条条(西部省会某医院HR):“见证医生不停地打怪升级”

夏条条并非临床医学出身,而是来自行政管理专业。她在医院做人事工作,从招聘的角度提供另一个视角。

她表示医院在前几天刚结束一场招聘,所有有编制的岗位,包括临床医生和中医等,都需要研究生学历、执医证等,年龄限制在35周岁以下。

医生入职后面临不固定的病例书写考核、每月一次的业务业绩考核、各种理论技能考试。医生没有想象中那么高薪,尤其和他们的工作量对比。

每月几千块的工资,只有在聘为主治医师后才有明显提升。聘为主治医师还需要各种考核,包括中级资格证、省部级以上论文,竞聘3年一次。

她表示医生的整个职业生涯都像在打怪升级。对于一个五十多岁的优秀临床教授来说,的确能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退休保障。

但她表示如果孩子选大学专业,肯定不会让孩子选择临床医学专业。除了学生阶段较其他专业学制长、压力大,当医生还需要有终身辛苦学习的觉悟。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