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科学家斯蒂芬妮·德鲁加指出,尽管AI工具已能自动生成代码,学习编程仍具有重要意义,其核心价值在于思维训练。
她强调,编程培养的是“计算思维”与“算法思维”,即对复杂行为和交互进行结构化、逻辑化拆解与描述的能力。即便代码运行在更高抽象层级,人类仍需理解输入、输出、数据流转及功能实现等逻辑,这种思维框架是驾驭AI协作的根基。
斯蒂芬妮认为,开发者之所以能通过“氛围编程”获得更优产出,正因其具备提问、评估与修正生成结果的内在思维模型。教育重心应从特定编程语言的传授,跃升至通用计算逻辑与架构思维的培养。
她指出,传统编程教育滞后于AI时代发展,课程、评估与考试机制难以适配新技术环境。若因惧怕“作弊”而禁止学生使用生成式AI,将导致教育产出与市场需求脱节。
为弥合鸿沟,她提出“动态契约”方案。该方案通过师生围绕任务共同绘制“AI使用光谱”,明确鼓励、禁止及灰色地带行为,并形成可嵌入AI工具的“系统提示”,实现AI使用的透明化管理。
斯蒂芬妮强调,协议是动态调整的,当学生发现某些辅助方式抑制原创性时,可推动条款修订。这种机制在具体任务场景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判断与规则共建能力。
面对AI渗透儿童生活,她提出“AI素养前置”理念,开发《家长AI素养手册》,提供家庭场景中的落地策略:将AI话题融入日常对话、引导孩子思考数据来源与算法设计、剖析AI错误原因、关注隐私与公平等伦理议题。
她批评当前教育过于追求就业导向,课程随市场需求频繁调整。在AI自动化浪潮下,大量基础岗位被替代,技能更新速度远超课程迭代周期。
斯蒂芬妮指出,教育应锚定人的本质优势:创造力、问题解决力与社交协作力。她观察到年轻创业者借助AI工具快速构建解决方案,通过市场验证实现盈利,凸显需求洞察、快速原型验证与独立商业思维的价值。
她建议师生从热爱的项目出发,利用AI编程助手获取实时反馈,并鼓励向社区或同伴求助。她强调,教育应深耕计算思维培养,构建人机协作的透明契约,将AI融入家庭对话,并将目标从“适配岗位”转向“释放创造力、锻造问题解决力、培养协作精神”。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