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超阶零碳大楼在山东青岛正式启用,这标志着我国在零碳建筑领域取得新的重大进展。该办公大楼高117米、共23层,通过光伏发电、梯次储能电池以及新能源汽车放电,实现了100%绿能替代。
与传统屋顶加装光伏的方式不同,大楼东西南三面采用建筑一体化光伏玻璃幕墙,为大楼提供约25%的绿色能源,每年减少碳排放近500吨。该幕墙可直接提供直流电,避免了直流电转换交流电的损耗。
大楼底部重新利用14块淘汰的汽车动力电池,每天进行一充一放。这些电池不仅存储光伏玻璃幕墙产生的多余电量,还可在电网深谷时段以低价存储清洁能源,供用电高峰期或阴雨天使用,有效调节用电负荷。
数字化系统将传统变电站、配电站等五大站点合一,实现100%绿电自给自足。大楼内安装近24000个微小传感器,替代传统室内开关,实现人与大楼内灯光、空调、电梯等设备的全自动交互。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员工到达办公区时灯和空调自动打开,离开后自动关闭,有效实现节能减排。
大楼配备全球首个全自动极速立体泊车系统,车辆停到指定区域后,机器人自动对接并调整车辆位置,通过高精度轨道系统和齿轮驱控技术,实现快速、精准移动和启停,单辆停车效率控制在35秒内。该系统还隐藏新能源汽车给大楼反向供电功能,车辆停稳后,充放电机器人自动链接,数字化系统按需分配,为大楼提供持续稳定电源。充放电机器人接入时,可对车上的动力电池进行“毫秒级”体检,一旦指标异常,将在29秒内将车移至安全位置,并根据电池热失控程度进行梯级浸没,避免危险。
目前,每天仅需300辆车为大楼各提供10度电,即可解决大楼近一半的能耗,员工还可享受每度电差价1.2元的收益。在极端情况下,大楼可完全采用汽车反向供电模式,确保正常稳定运行。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节能与绿色能源研究室主任赵越表示,超阶零碳大楼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个完整的能源生态系统,实现了100%绿电自给自足,形成零碳建筑新模式,利于破解动力电池回收难题,标准化集中管理也避免电池分散处置的环境风险。
通过智慧化能源管理系统,大楼成为电网的柔性调节节点,可配合电网削峰填谷,缓解高峰用电压力,同时提高供电可靠性,其离网运行能力确保关键负荷不间断供电。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