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场消息称阿里旗下口碑将推出外卖美食特价拼团业务“闪拼”,以小程序形式内嵌在支付宝App中,目前该业务已完成开发,择日上线。
“闪拼”直接对标美团于2020年推出的拼好饭业务。拼好饭采用“拼单”形式整合零散订单,用户需自行发起或参与拼单,待2人及以上拼单成功后,商家集中出餐,骑手统一配送。
借助规模化订单,商家得以集中打造少数爆款单品,并通过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实现规模化采购,从而大幅降低原材料成本,形成低价优势,带动更多订单量。
对于美团而言,拼好饭帮助平台撬动更多价格敏感性用户,扩大用户基础,提升市场渗透率,尤其在三四线城市及低收入群体中拓展了增量市场。
今年7月,美团透露拼好饭日订单量已超过3500万单。拼好饭的成功已证明低价市场是巨大流量入口,如今阿里推出“闪拼”,显示其不愿放弃这一市场。
与拼好饭类似,闪拼同样采用“特价拼团”模式,结合“低价+社交裂变”打法,精准切入价格敏感用户与下沉市场。
近年来,外卖行业增速放缓,这种拼团模式作为一种更高效率的获客手段,不仅有助于弥补饿了么在单量增长上的乏力,更能为其开辟新的增长曲线。
“闪拼”以小程序形式内嵌在支付宝中,可直接触达支付宝海量用户,无需像独立App那样花费巨额成本拉新。同时,闪拼发起的拼团订单最终由饿了么骑手配送。
支付宝的流量优势与饿了么的配送优势形成合力,可迅速为“闪拼”打开市场。
“闪拼”的入局意味着阿里与美团两大巨头将在低价外卖市场展开正面交锋,标志巨头战场从存量用户争夺转向下沉市场和价格敏感用户的增量开发。
为争夺用户和商家,补贴和价格战在所难免。美团拼好饭经过多年积累订单量已具规模,而作为后来者的“闪拼”尚无法提供同等规模订单量。
要吸引更多商家和用户,闪拼初期仍需采取“烧钱换市场”的打法,即更低的平台抽佣或自掏腰包补贴吸引用户。
这使得阿里必须面临巨大成本压力,同时可能还要应对美团随时的反制行动。
闪拼能否成功,现在下结论尚早。不过,其首先考验的是阿里能烧多少钱,以及是否有耐心持续投入。
阿里今年多项动作表明,其正突破传统电商边界,打造一站式满足用户“吃喝玩乐”所有生活消费的大平台。
今年6月底,阿里集团CEO吴泳铭宣布饿了么、飞猪加入阿里中国电商事业群,并表示这是从电商平台走向大消费平台的战略升级。
阿里向大消费平台转型或为应对流量红利消退、用户增长见顶、电商渗透率高位的现状。
当前电商竞争重心已从抢新用户转向挖掘老用户价值,阿里通过提供更多元服务,增加用户使用频次和停留时长,深度挖掘单个用户消费潜力。
从4月“小时达”升级为“淘宝闪购”并进军外卖,到6月整合饿了么、飞猪进电商事业群,再到8月推出打通阿里全系资源的大会员体系,每一步都在强化用户粘性。
阿里管理层认为,建立即时零售服务体系有助于提升淘宝活跃度和用户规模,并看到远场、近场电商融合发展的潜力。
不过,阿里向大消费平台进军也意味着将与更多玩家展开正面竞争。
外卖大战本质是靠烧钱抢占市场的“内卷式”较量。在这场竞争中,平台、商家、骑手乃至消费者都成为资本游戏的牺牲品。
平台为维持市场份额需持续投入巨额补贴,陷入“不补贴就失去用户”的恶性循环,削弱核心竞争力,抑制创新动力,可能导致行业发展停滞。
商家在价格战中利润空间被挤压,不得不降低产品质量或减少分量,损害自身品牌形象和消费者信任。
骑手在平台追求效率和降低成本的驱动下,面临高强度工作压力、超时风险及更高交通违法和事故风险。
消费者短期内享受低价优惠,但长期面临价格回归理性甚至上涨、服务质量下降、食品安全隐患等问题。
消费者核心诉求已非低价本身,在价格竞争趋同背景下,平台系统的稳定性、物流配送的可靠性及商家服务质量成为赢得用户的关键。
各大外卖巨头必须回归理性,摆脱价格战桎梏,专注产品、服务与生态建设,聚焦长期价值创造。
唯有如此,才能赢得真正用户忠诚,并转化为持久竞争优势。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