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上证指数盘中越过3745点,突破2021年9月13日的高点,刷新近十年以来新高。A股市值总和突破100万亿元,创历史新高,这也是A股历史上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
8月22日,沪指站上3800点。截至收盘,上证指数上涨1.45%、收于3825.76点,创业板指涨3.36%。全市场超2800只个股上涨,沪深两市成交额超2.55万亿元。
进入2025年,上证指数从年初至今(8月22日)上涨了14.14%,叠加2024年12.67%的涨幅,一举突破2021年“牛市”的高点。但41.6%的个股相比2021年“牛市”峰值仍下跌,同期万得全A指数仅上涨2.39%。
自上一轮高点至本轮上证指数重返3800点,主要是少数权重蓝筹板块支撑,市场并未形成普涨行情。银行保险、高股息板块等少数权重股上涨的同时,大量题材股和成长股却在下跌。
随着A股扩容,上市公司数量已达5426家,在没有大规模外部资金进入股市的情况下,普涨行情难以再现,更多的是市场热点在不同板块和概念之间快速轮动。
2025年初至今(8月22日),中证2000上涨33.13%,是主要指数中涨幅最大的,而上证50与沪深300涨幅分别仅为9.08%和11.26%。2024年,上证50、沪深300与上证指数的涨幅均超过10%,中证1000涨1.2%,中证2000下跌2.14%。
上证指数在2024年和2025年初至今的涨幅相差不大,但2024年主要由上证50和沪深300这类大市值股票拉动,2025年涨幅则主要由小市值股票拉动,行情结构性特征明显。
从2024年初至今,上证指数、上证50、沪深300和创业板指的涨幅均超20%。但是,在同一时间段,近30%的股票是下跌的,有25%的股票跌幅超过2%。
拉长至2022年初,由于2022年、2023年大幅下跌,大部分指数仍为负收益。上证50、沪深300、科创50下跌超10%,创业板指下跌近20%,而中证500、中证1000均有近8%的跌幅,只有中证2000上涨17.21%。
与2022年初相比,上证指数小幅上涨5.11%,同期只有56.24%的股票是上涨的,近一半股票下跌,收益率中位数为7.90%,四分之一的股票跌幅超21.74%。
当行情启动时,多数投资者仍在观望,等到热点板块放量上涨后才“追涨”,结果容易被套。2024年“9·24”行情中,万得全A上涨35%,但若投资者在10月9日冲进股市,至今24.4%的股票下跌。
本轮上证指数重回3800点,主要靠大盘权重股(如银行、保险、高股息板块)拉升。银行、保险、家用电器分别上涨23.54%、14.01%、10.20%。医药生物、基础化工、电力设备分别下跌19.86%、19.71%、35.30%。
在上证指数成分股中,银行股33家占权重18.51%,而医药生物、公用事业、电力设备和基础生物四个行业权重之和与银行一个行业相差无几,但个股数量为593家。
以当前权重计算,银行上涨23.54%带动上证指数上涨4.36%,而医药生物、公用事业、电力设备和基础生物四个行业的下跌仅给上证指数带来3.64%的跌幅,综合效应是0.72%的涨幅。
根据Wind数据,2021年成立的724只股票型公募基金中,截至8月22日,最新净值在1.0以上的307只,在0.9与1.0之间的有103只,在0.8与0.9之间的有98只,0.8以下的有216只。
上证指数创十年新高,在上一轮牛市发行的公募产品中,还有58%未解套,更有30%跌幅超过20%。净值最小值是0.3348,即该产品亏损三分之二。
万得股票型基金总指数在8月22日收于10603.49点,与2021年初持平,与2021年9月中旬的峰值相比下跌4%。包含分红配股在内,整个股票型基金板块尚未从上一轮牛市的顶点解套。
市场结构性特征显著,热点主要集中在特定板块,板块轮动较快,资金会在人工智能、算力、应用、国产替代、科技、制造、消费等不同细分领域和大板块之间切换。
建议投资者采用“成长进攻+价值防御”相结合的策略,分散投资和控制仓位。对于大多数普通投资者而言,可通过行业ETF或主题基金参与看好的投资方向,以分散个股风险。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