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的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上,一项真实世界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一款人工智能(AI)听诊器可在15秒内帮助医生识别三种心脏疾病。该研究成果已同步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开放版》(BMJ Open)。
自1816年发明以来,听诊器一直是医生诊疗工具中的关键设备,主要用于监听体内声音。而AI听诊器的功能远不止于此:它不仅能分析人耳无法察觉的心跳和血流细微变化,还可同时快速完成心电图(ECG)检测。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与帝国理工学院医疗保健国民保健信托基金(NHS Trust)的研究人员已证实,当患者因不适症状前往全科医生(GP)处就诊时,AI听诊器能提高早期心力衰竭的检出率。
研究覆盖了200多家全科诊所的150多万名患者,重点关注出现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的人群。结果显示,与未使用该技术的患者相比,接受AI听诊器检查的患者被诊断为心力衰竭的概率高出一倍。
在其他疾病诊断方面,使用AI听诊器的患者被确诊为心房颤动(一种可能增加中风风险的心律失常疾病)的概率约为普通患者的3.5倍;被诊断为心脏瓣膜病(即一个或多个心脏瓣膜功能异常)的概率也接近普通患者的两倍。
这三种疾病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尽早识别出可能需要救命药物治疗的患者,能有效避免病情发展至危险状态。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国家心肺研究所及帝国理工学院医疗保健国民保健信托基金的帕特里克・巴克蒂格博士表示:‘两百年来,听诊器的设计从未改变,直到这款设备的出现。令人惊叹的是,智能听诊器只需15秒检查,AI就能快速生成检测结果,判断受检者是否患有心力衰竭、心房颤动或心脏瓣膜病。’
英国心脏基金会临床主任、心脏病学顾问索尼娅・巴布-纳拉扬博士指出:‘这是一个绝佳案例,展示了200多年前发明的简易听诊器如何升级适配21世纪需求。我们亟需这类创新技术助力心力衰竭早期检测——目前该病常因患者紧急入院才被确诊,此时病情往往已进入晚期。而早期诊断能让患者及时获得所需治疗,从而更长久地保持良好生活状态。’
在英国,心力衰竭(即心脏无法正常向全身泵血)患者超过100万人,其中70%以上的患者是在被紧急送往医院后才确诊的。但事实上,这些患者中约有一半在此前已出现症状,或曾与初级医疗保健专业人员接触过,这意味着存在早期检出心力衰竭的潜在机会,而智能听诊器可为此提供助力。
此次试验的受试者均出现了疑似心力衰竭的三种症状之一:呼吸困难、乏力,或小腿及(或)脚部肿胀。对于AI听诊器判定为高风险的患者,研究人员会通过血液检测(检测一种名为脑钠肽(BNP)的激素,心力衰竭患者体内该激素水平会升高)和心脏扫描进一步确诊。
该听诊器项目是英国全科诊所开展的首批大规模AI研究项目之一,该项目使用这项技术对12725名患者进行了检查。研究团队将伦敦西北部96家诊所的这些受试者,与该地区另外109家未使用AI听诊器诊所的患者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在接下来的12个月里,接受AI听诊器检查的患者被诊断为心力衰竭的概率是对照组的2.33倍。
这款AI听诊器尺寸与扑克牌相当,使用时贴在患者胸部即可:一方面记录心脏电信号以生成心电图,另一方面通过内置麦克风捕捉心脏内的血流声音。这些数据会被安全传输至云端,由AI算法进行分析。该算法已通过数万人的健康数据训练,能够识别出人类医生可能遗漏的细微心脏异常。
检测结果(提示患者是否被标记为心力衰竭高风险人群)会直接发送至医生的智能手机。此外,该设备还配备另一套独立算法,可检测心房颤动——这种疾病常无明显症状,却是英国五分之一中风病例的诱因之一,不过可通过抗凝药物进行控制。
数据显示,在12个月的随访期内,接受AI听诊器检查的患者被诊断为心房颤动的概率是对照组的3.45倍,被诊断为心脏瓣膜病的概率是对照组的1.92倍。
不过研究也发现,在参与试验的全科诊所中,70%配备了智能听诊器的诊所在12个月后停止使用该设备,或使用频率大幅降低。研究人员认为,若要更广泛地推广这项技术,需努力将其融入全科医生现有的诊疗流程中。
值得注意的是,经AI听诊器判定为疑似心力衰竭的患者中,有三分之二在接受进一步血液检测或心脏扫描后,被排除了患病可能。这可能会给部分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焦虑和检查负担,但研究人员指出,对另一部分患者而言,AI听诊器能检测出原本可能被遗漏的心力衰竭迹象。他们强调,AI听诊器应仅用于出现疑似心脏问题症状的患者,而非健康人群的常规检查。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高级研究员、帝国理工学院医疗保健国民保健信托基金心脏病学顾问尼古拉斯・彼得斯教授表示:‘我们的研究表明,现在只需一次检查就能识别出三种心脏疾病。重要的是,部分患者已能使用这项技术,且它已在全科诊所中得到广泛应用。’
英国国家健康研究所(NIHR)创新科学主任迈克・刘易斯教授评价道:‘这款工具可能会彻底改变患者的诊疗体验,将创新技术直接交付给全科医生。AI听诊器让基层临床医生能够更早发现病情、在社区完成患者诊断,并助力应对一些重大致死疾病。’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