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通科技业绩创新高,但面临人事与现金流挑战

道通科技(688298.SH)近日披露了2025年中期业绩:上半年实现营收23.45亿元,同比增长27.35%;归母净利润4.8亿元,同比增长24.29%;扣非净利润增长64.12%至4.75亿元,均创下历史新高。

在股价方面,道通科技自去年2月从9元攀升至42.75元/股。但自9月1日开始,公司股价连续4天下跌;截至9月4日,报收37.3元/股,4天内累计跌幅超11%,当前总市值不足250亿元。

在业绩增长的同时,公司面临一系列质疑,包括人事变动、组织稳定性、资本运作等问题。

作为主营汽车智能分析、检测和TPMS产品的公司,道通科技近年来持续发力全球市场,是“科技出海”的典型样本之一。

今年以来,全球贸易局势复杂,而道通科技近97%的营收来自于海外市场。公司财报数据显示,维修智能终端业务上半年实现收入15.4亿元,同比增长22.96%;其中,汽车综合诊断产品收入6.94亿元、TPMS产品收入5.16亿元、ADAS产品收入2.0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4.1%、56.8%、17.2%。

能源智能中枢业务上半年实现收入5.24亿元,同比增长40.5%。AI及软件收入达2.81亿元,同比增长30.13%,毛利超99%,是潜在的利润杠杆。

北美市场仍是最大收入来源地,上半年实现收入12.08亿元,同比增长25%;欧洲4.3亿元,同比增长32.6%;中国及其他市场合计收入7.07亿元,同比增长28.4%。

区域与业务的“多点开花”,使财报呈现出高度一致的增长节奏。不过,AI商业化的可持续性、国际局势的变化,都将可能成为公司未来挑战。

但财报背后也隐藏着经营压力与增长结构问题。

首先是“增利不增金”的现金流异常。2025年上半年,道通科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98亿元,同比下降13.64%。在净利润接近翻倍增长的背景下,现金流却明显收缩,显示出“纸面盈利”与“现金能力”之间的错位。

这一点在存货与应收账款的飙升中尤为明显。半年报数据显示,期末存货高达18.21亿元,较年初增长58.23%;应收账款为10.52亿元,增长21.33%。公司解释称存货上升是“战略性备货”,以应对海外订单波动与供应链不稳定的风险。

过高的库存不仅占用大量营运资金,尤其在市场需求或产品更新变化时,还可能导致存货跌价损失。应收账款的持续增长也提高了公司面临的回款压力,背后反映出其销售端可能存在隐忧。

此外,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98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3.64%;而应付账款暴增160%至8.25亿元,这意味着公司对上游供应商采取了“延付”策略以缓解自身现金压力。

上半年财务费用为-8246.23万元,同比大幅减少,因汇兑收益增加,但公司需关注汇率波动,采取套期保值等措施管理风险,稳定财务费用。

梳理道通科技近三期的半年报显示,其资产负债率分别为42.35%、45.71%、50.74%,呈现连续上升趋势。这意味着公司在业务扩张过程中,越来越依赖负债进行资源调配,而非通过内生利润和经营性现金流进行自我造血。

在人事方面,道通科技董秘一职近期发生变动。7月22日,实控人李红京不再担任代理董秘职务,但仍担任董事长、总经理、代理财务总监及非独立董事。

早在5月30日,李雄伟因个人原因卸任董秘,任职约1年3个月。自2020年6月以来,道通科技在5年多时间内已更换5位董秘,无一人任期超过两年。

继任者为1992年出生的赵冠捷,拥有双硕士背景,此前在公司历任法务经理、副总监及总监,并无董秘工作相关经验。赵冠捷完成上交所董秘资格培训后正式履职。

在赵冠捷正式上岗前,李红京以董事长、总经理身份代行董秘职责,一人身兼三职,这种情况在科创板上市公司中较为罕见。

李红京曾因“借股腾挪”事件引发争议。2021年,其通过与二股东李宏签订《股份借贷协议》,在限售期未解禁期间完成间接套现,引发监管与舆论质疑。

此外,李红京本人还曾在IPO期间违规签字遭处罚、因醉驾被起诉。种种因素叠加,构成了道通科技管理风格的另一面,即控制权高度集中、稳定性与可信度相对薄弱。

李红京的个人风格也影响了公司的管理风格和企业文化。

网络评论称,道通常以“向华为看齐”为组织文化核心,研发岗普遍执行“9106”工作制(早九点至晚十点,每周上班六天),项目冲刺期则常态化工作至凌晨。

公司在年终奖发放前夕集中“优化”员工的做法已成惯例,常被内部戏称为“发年终前的大扫除”。据接近公司人士透露,道通一般会在每年5月底发年终奖前裁员,还有不少员工在试用期刚满6个月、即将转正之际被突然叫停合同,失去了转正涨薪和年终奖励的资格。

这种精准“踩点式”的裁员策略,不仅引发员工不满,也在招聘市场产生了“企业污点”。在BOSS直聘、小红书、脉脉等平台上,不乏有前员工对道通科技的负面评论,关键词包括“深圳四大坑之一”、“加班严重”、“裁员频繁”、“干满一年像元老”等。

员工自嘲“没走的都在等裁”,也有人直言“干得越多越容易被换掉”。这种“高绩效=高风险”的心理,已直接影响员工的安全感和组织忠诚度。

在这样的氛围中,道通科技形成了一种明显的“高压文化闭环”:工作强度高、管理手段硬、流动性大,而组织缺乏承接高速扩张的人力弹性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21年,道通智能就已开启科创板上市辅导,2022年完成辅导,但至今未有实质性进展。

道通智能还曾与无人机龙头大疆创新因专利问题拉扯多年。此外,部分大疆离职员工进入道通智能,当时引发了大疆方面的不满,双方曾就竞业协议等问题产生摩擦。

如今,在AI与全球化双轮驱动战略的扩张背景下,道通正构建跨国团队与多元业务体系,但底层却依然是“高压+短期导向”的人才观。这种内外不匹配的组织结构,或许正是它长期增长过程中最隐蔽、却又最危险的裂缝。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