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药授权交易激增 全球合作推动行业升级

2025年以来,中国创新药企业与国际药企的商务拓展合作日益频繁,License-out交易金额与数量持续上升。

医药魔方《2025H1医药交易趋势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License-out首付款达26亿美元,总金额达600亿美元,在中国相关交易中的占比分别为91%和99%。上半年中国相关交易总额超越2024年全年,同比增长129%。

交易数量方面,上半年中国License-out交易达72笔,占中国相关交易数量50%,为近5年最高。全球医药交易TOP10中,中国创新药资产贡献率超80%,且交易金额最高的资产来自国内药企。

一级市场融资金额首次被License-out首付款反超,跨国公司和海外风投的BD资金成为创新药行业的重要资金来源,也为CRDMO企业带来发展机遇。

药明生物CEO陈智胜指出,跨国药企收购中国项目后,通常会加强与原有CRDMO企业的合作,使项目从中国本土市场扩展至全球,提升项目价值。

药明生物多数客户被收购的项目,收购方也往往是公司现有客户,此类项目将保留在药明生物,订单价值预期增长。原本面向中国市场的项目进入美国市场后,订单金额有望从一千万元人民币增至一千万至两千万美元。

陈智胜表示,近年来中国创新药质量显著提升,已基本消除此前的“折扣”现象,大型药企认为国内分子质量与自身研发无明显差异。

创新药BD授权“出海”提升药明生物市场份额,但也带来更复杂的商业决策环境。从药物研发到产品上市,新的服务逻辑正在形成。

过去五年,资本市场经历剧烈变化。2021年融资活跃,估值推高。2022年至2024年市场低迷,融资困难。去年末至今年初二级市场回暖,但一级市场尚未明显改善。

昂阔医药联合创始人富天指出,近十年医药行业可划分为两个阶段:2016-2021年为第一阶段,2021年至今年初为第二阶段。后五年行业步入资本寒冬,当前已初现复苏。

资本寒冬中,行业出现三大变化:一是产品管线优化,从Me-too类转向国际一流竞争力目标;二是资金来源从一级市场融资转向BD业务;三是企业从追求成为综合性生物制药企业转向专注某一环节,通过授权合作或并购退出。

富天表示,尽管行业环境变化,但两点保持不变:对优质管线的追求和管理团队对公司的重要性。

中国凭借低成本和创新优势,成为海外药企引进药品的关键市场。工程师红利促进新靶点和技术研发,使中国在药品改良和优化领域领先。

据行业机构分析,随着已授权项目海外推进,预计2025-2030年全球商业化将带来约82亿美元利润增量。

BD交易金额持续上涨,二级市场回暖明显,但一级市场投资仍低迷。医药魔方数据显示,一级市场投资从2021年高点的157.72亿美元下降到2024年的42.19亿美元,降幅达73.25%。

基金来源从私募股权融资拓展至BD交易,使创新药企退出方式多样化。退出途径不再仅依赖IPO,还包括基于业务拓展的现金分配和并购。

目前跨国制药公司内部管线收益率不足5%,难以支撑市值和净资产收益,因此寻求效率更高的企业,从中国引进更多管线。

biotech企业需持续提升研发效率,因未来竞争本质是内部收益率的较量。效率关乎融资窗口、授权谈判和临床竞争排序。

CRDMO作为承接创新成果、打通产业链的关键角色,其价值从“代工厂”演进为“生态伙伴”。行业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CDMO市场规模已达1462.9亿美元,预计2025年达1800亿美元,2030年将超2500亿美元。

陈智胜指出,欧洲、美国、日本市场均加速发展。尽管中国整体医药投融资回暖尚不明显,但ADC和双抗等细分领域发展迅速。

跨国公司通常采用理性设计方法评估药物,因双抗和ADC研发难度大,部分未开展相关工作。中国企业凭借时间差和成本优势,在行业中崭露头角。

针对拥有出海项目的企业,资金充裕且上市窗口开启,众多公司排队上市。当前二级市场和出海业务发展迅速,未来一级市场也将被带动。

陈智胜认为,双/多抗、ADC及减肥领域是当前热门方向。未来十年双/多抗和ADC有望引领行业,mRNA技术也可能拓展至治疗性药物领域。

2017、2018年双/多抗、ADC尚属概念,如今已成现实。药明生物将持续投资新技术平台,关注新兴领域。

中国创新药产业正经历由数量积累向质量提升、由自主发展向全球布局的转变。跨国公司和海外风投的BD资金成为行业核心资金来源,CRDMO价值向生态伙伴演进。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