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罗永浩在直播中指出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引发舆论轩然大波。面对质疑,西贝董事长贾国龙迅速采取强硬姿态回应,先是否认使用预制菜,继而宣布开放全国门店后厨供公众参观,试图自证清白。
然而,开放后厨后,媒体拍到袋装鸡汤、冷冻鱼和保质期长达2年的西蓝花,质疑进一步加剧。部分参观人员未持健康证进入操作区,也引发食品安全担忧。西贝随后发布致歉信,承诺将儿童餐、烤羊肉串、手撕椒麻鸡等核心菜品改为门店现场制作,但全文未提及罗永浩,也未正面致歉。
贾国龙在朋友圈将罗永浩称为“网络黑嘴”,相关言论再度引发争议。有市场人士指出,西贝这一系列应对暴露了公关短板,也折射出资本压力下的焦虑。
早在两年前,西贝便将2026年IPO写入目标。但此次事件直戳品牌软肋:舆论危机可能导致业绩下滑,动摇上市根基。相比之下,罗永浩口中“模范生”老乡鸡已于2025年7月再度递表港交所。
贾国龙的“急”,不仅源于外部竞争压力,更与资本节奏密切相关。自2020年起,西贝开始推进资本化进程,建立中央厨房体系,调整股权结构,并引入专业投资机构。2021年和2025年,西贝两次引入专业资本,意味着融资支持的同时也背负了对赌压力。
此外,西贝近年来营收增长乏力,利润率持续下滑。截至2025年5月,平均利润率仅为5%,远低于绿茶餐饮的10.95%和小菜园的14.09%。今年9月风波后,日营业额一度下降数百万元。
有律师指出,若西贝营收和利润持续承压,可能在IPO申报材料中留下“业绩不利变化”记录,影响上市节奏,甚至触发此前与投资机构的对赌条款。
战略层面,西贝近年来频繁试水新品牌,但均未成功。从燕麦工坊到小牛焖饭,十年间尝试11个项目,却始终未能建立第二增长曲线。2025年,贾国龙不得不收缩战线,重新聚焦正餐主业。
品牌定位的反复,也让西贝陷入战略模糊。从“莜面村”到“烹羊专家”,再到“儿童餐餐厅”“家庭欢乐餐厅”,西贝的品牌认知始终未能聚焦。
营销投入方面,西贝长期依赖高成本广告投放,仅2020年广告支出就高达2亿元。高营销成本最终被转嫁至菜品价格,推高消费者对其“贵”的印象。
罗永浩在直播中指出,西贝不仅卖预制菜,还是所有卖预制菜餐厅中最贵的。他举例称,西贝古法戗面馒头售价21元,比“黑珍珠一钻”鲁彩的包子还贵。
消费者对西贝“贵”的吐槽由来已久:108元5根羊排、59元一份番茄莜面、39元一个奶酪饼、3个饺子29元、北京烤鸭面皮单收10元一笼……儿童餐价格也从39元涨至69元,引发网友自嘲“月薪2万吃不起西贝”。
贾国龙曾回应称:“贵,不是问题,贵得不值,才是问题。”但在消费整体承压的大环境下,“贵”已成为敏感标签。数据显示,2025年1月至7月,北京、上海餐饮收入双双下滑。
一线城市餐饮正面临“双重夹击”:成本端,租金、人工、水电居高不下;需求端,客单价下滑,消费者追求性价比。对于人均消费在100元以上的西贝,这种压力尤为明显。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西贝的定价机制受原材料和管理架构双重影响——门店层层加价,总部再抽取5%至10%管理费,导致价格虚高却难转化为利润。
贾国龙承认,西贝生意自2024年起明显下滑,原计划增长10%,但实际下降10%。过去,西贝的“贵”代表信心与溢价,背后有稳定的客流、中产消费支撑;但如今,在消费趋冷、性价比当道的环境下,“贵”反而成为质疑焦点。
资本倒逼、增长乏力、消费低迷、品牌信任危机交织,贾国龙的“急”,已不仅是IPO节奏问题,而是关乎西贝未来生存的“生死时速”。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