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长假之后的首个交易日,生猪价格大幅下跌。截至10月9日收盘,生猪期货主力合约重挫近6%,刷新上市以来新低至12000元/吨下方。
市场普遍分析认为,猪价下跌主要受需求惯性回落和供应压力集中释放影响。在此背景下,生猪养殖企业普遍采取“以量补价”策略应对。供大于求格局短期内难以扭转,猪价弱势预计将持续。但部分机构指出,供应压力集中释放或为远期猪价回升创造条件。
近两个月国内猪价呈现加速下行趋势。10月生猪期货加权价格月度跌幅达7.9%,而9月加权期价累计下跌8.4%,为2025年1月以来最大月度跌幅。相较之下,7月和8月加权期价分别上涨3.01%和下跌3.28%。
正信期货分析师表示,尽管6-8月大规模养殖主体出栏量上升,但由于基础供应偏少及中小规模主体压栏,猪价未明显下行。进入9月后,中小规模主体压栏集中释放,叠加部分地区疫情引发抛售,导致猪价加速下滑。
上市猪企销售数据印证了9月供应压力上升。温氏股份2025年9月销售生猪332.53万头,环比增2.45%,同比增32.46%;正邦科技销售生猪79.07万头,环比升18.07%,同比升107.64%;新希望销售生猪139.42万头,环比增长4.22%,同比增长16.92%。东瑞股份、京基智农、巨星农牧等企业销量同环比亦不同程度增加。
面对价格下行,多数上市猪企通过增加销量弥补单价损失。尽管9月生猪销售均价环比下降4.66%至8.03%,但多数企业销售收入仍实现小幅环比增长。
牧原股份9月商品猪销量为557.3万头,销售收入90.66亿元,商品猪价格12.88元/公斤。相较8月的700.1万头、118.50亿元和13.51元/公斤,出现量价收入齐降。
10月生猪可出栏天数减少,但整体出栏压力继续上升。Mysteel农产品团队数据显示,10月重点省份养殖企业计划出栏量为1339.33万头,较9月实际出栏量环比提升5.48%,各地企业出栏计划普遍增加。
消费端方面,节后需求出现阶段性回落。尽管9月因国庆中秋备货需求回暖,但假期结束后腌腊需求尚未启动,短期消费回落成为市场共识。
正信期货指出,双节后旅游消费降温,居民家庭需求跟进不足,屠企新增订单有限,开工率预计将下降。华闻期货认为,双节期间生猪及猪肉消费不及预期,虽重点企业屠宰量达近年同期高点,但鲜销率显著低于去年同期。
卓创资讯观察显示,双节后猪肉鲜品分割品需求减弱,下游客户拿货积极性不高。预计2025年10月猪肉鲜品分割品价格呈“涨-跌-涨”走势,幅度有限,整体价格偏低,月均价环比变化不大。
在供强需弱格局持续背景下,市场情绪趋于悲观,多家机构对未来三个月猪价持看淡态度。
国家级生猪大数据中心分析团队指出,能繁母猪存栏仍处高位,产能去化缓慢,大部分省份猪价已跌破12元/公斤,市场承压明显,看空情绪浓厚。
紫金天风期货分析称,尽管9月需求回暖,但现货价格持续下跌,国庆期间延续跌势,养殖端缺乏抵抗能力,集团企业和散户持续抛售,供需过剩程度难以估量。即使春节前为传统需求旺季,市场预期依然悲观。当前生猪行业普遍亏损,外购仔猪养殖亏损更严重,行业进入淘汰阶段,企业比拼成本与现金流。气温下降带动需求转好,但压栏与二次育肥意愿低迷,现货反弹压力大,短期价格或底部偏弱震荡。
华闻期货指出,需求回落叠加生猪存栏持续上升,未来一个季度供应宽松,猪价短期或继续偏弱。
正信期货分析师李莉通过构建反映仔猪供需的领先指标判断,未来三个月猪价仍将承压。
关于未来猪价回升可能性,市场关注产能去化进程。牧原股份披露,截至2025年9月末,公司能繁母猪存栏为330.5万头。该公司此前在半年报交流会上表示,预计年底将降至330万头。
广州期货分析认为,头部企业配合降重要求,是三季度尤其是9月出栏加快的原因之一,有助于提前释放供应。市场预期供应将线性增加,可能造成近月合约预期偏差。对于远月合约,考虑到仔猪价格持续下跌及反内卷政策导向,行业产能有望加速去化,远期供需或将改善。
李莉同时指出,中小规模主体多采用外购仔猪批次化育肥模式,当前集中出栏的生猪多为春季前后补栏,随着库存逐步消化,可供出栏生猪将减少。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