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卡制兴起,健身行业转向轻资产模式

选择健身房正成为高风险行为:开业不足半年或五年以上的健身房、售卖终身卡的机构均存在跑路风险。

2011年武汉一家健身房倒闭,百余会员哄抢器材。此后十余年,类似事件反复发生,新一批消费者甚至无法抢回器械,因设备常被转用于新店继续收割用户。

2024年3月1日,《上海市体育健身行业预付式消费经营活动监管实施办法(试行)》实施,推出“三限标准”,对收费金额进行限定,标志着健身预付款进入规范监管阶段。

尽管法规仅限局部城市,但行业已显现变革趋势:传统年付制健身房逐渐失宠,月卡、次卡等灵活付费模式兴起。

截至2024年底,中国健身人群达4亿,广义健身场馆数量环比增长两成,线上健身渗透率接近50%。全国健身会员达8752.5万人,同比增长25.47%,活跃会员月均到店5.32次。

然而这一增长主要来自新型健身工作室,传统年卡制健身房持续萎缩。从2020年的44305家降至2024年的28683家。

越来越多消费者如北京上班族托托,因头部品牌如一兆韦德、威尔仕出现关店潮而转向按次付费模式。其核心考量为价格低、无时间压力、规避跑路风险。

艾瑞咨询报告显示,2023年41.1%的健身用户因担心商家跑路放弃传统健身房。

自2000年起步以来,中国健身行业频现倒闭潮。中体倍力门店从2008年44家减至2011年32家;青鸟健身2011年北京5家门店关闭;武汉帕菲克健身同年18家店跑路。

尽管如此,年付制曾在2019年达到巅峰,全国有49860家。此后五年持续下滑。

与此同时,乐刻运动、光猪圈、发条鸭、24/7 fitness、PURE等品牌转向月付或次付模式。

北京品牌superhero按小时核销次卡,无期限限制;金属狗允许不限次数购买次卡,性价比高于月卡。

用户云君指出,次卡在减脂阶段更具灵活性,避免加班或生理期导致月卡浪费,且有助于习惯养成。

美团数据显示,2024年健身月卡、私教小课包(10节内)、周卡购买份额增长率超60%。

上海政策实施后,当地提供短期课团购的健身商户数同比增88%,“周卡”“月卡”团购交易额两周翻倍。

月付、次付正取代年付,成为行业共识。

中国市场健身业态分散,主流连锁品牌数量有限,多数为瑜伽馆、拳击馆等细分场所。

按模式可分为重资产(大场地、有服务)与轻资产(小场地、无服务)两类。跑路者多为前者。

传统大型健身房依赖年卡和私教课获取未来现金流,预售即可收回数倍投资,回本快。

但高房租、高人力成本、低复购率及错误财务记账方式导致现金流不健康。

以一兆韦德为例,其新塘桥门店建筑面积2442.05㎡,月租金28.6万元,物业费6.1万元,水费7637元。

高昂成本下,若无新会员加入,现金流断裂即引发运营危机,部分经营者将卖年卡视为赚快钱手段。

此外,教练销售导向强、服务水平参差、流动性高,影响用户体验,导致续卡率低。

轻资产工作室面积小,依托APP或小程序实现智能化管理,一人可管多店,大幅降低房租、设备、人力与运营成本。

24小时营业提升复购可能性,盈利模式多元。

拾铁兽截至2025年开业29家,装修中22家,筹备占比43%,处于扩张期。

该品牌隶属成都华文科技,其母公司为SaaS服务商“健身助手”,服务超1万家传统健身房,形成正向现金流反哺品牌。

健身行业正经历重资产向轻资产的历史交接。传统模式衰退非行业倒退,而是市场演进结果。

但次卡、月卡模式同样面临挑战:运营方现金流压力仍存。

超级猩猩自2023年3月起试点联营模式,合作方提供场地,品牌按次输出团课,已在福州、厦门落地。

社交媒体显示,该模式在厦门排课较少,尚未完全走通。

截至发稿,北京金属狗多家门店显示歇业关闭,用户托托表示虽不知原因,但次卡模式使其可快速转向其他品牌。

短期内,次卡模式满足理性消费需求,提供补充选择。

长期看,如何维持会员复购与正向现金流,仍是轻资产模式需解决的问题。

与传统健身房不同,该模式更灵活,消费者与经营者均拥有“及时抽身”权利。

轻资产模式能否全面替代年付制尚不确定,但新商业模式的探索本身具有积极意义。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