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硕学历光环褪去:求职困境与性价比再审视

在香港,硕士文凭曾被视为通往高薪与体面的船票,如今却更像一张深圳11号线的地铁票——挤上去后发现座位寥寥无几。

掌掌从香港高校硕士毕业,现于酒店前台工作,每日9小时轮班,并兼顾客房租赁中介与自媒体运营,三份工作合计月收入约2万港币;徐慕三年前年薪达42万港币,离职后投递百份简历未果,最终接受12万年薪职位。

港硕毕业生面临就业市场饱和,学历含金量下降。文科硕士初入职起薪普遍在1.5万港币左右,近年因竞争加剧被压低至1.2万港币,仅勉强维持生存。

部分企业招聘岗位一日内收到超60份简历,非本地生即便具备港硕学历也常遭忽视,尤其非本地招聘单位对非本地申请者基本不予考虑。

保险公司成为求职者最常收到回复的机构,因其绩效导向与高流动性,多数追求稳定发展的毕业生将其视为下策。

港校学费持续上涨,热门商科与理工科专业年费进入“40万+”时代,港大经济与市场营销外所有专业均超40万港币,金融类最高达46万以上。

自2024/25学年起,香港资助院校非本地生招生限额由20%提升至40%,研究生扩招显著,内地学生成为主要生源。

高才通计划取消配额限制后,2023年申请量达8万宗,为2022年5倍,累计获约11万宗申请,内地人才涌入加剧就业竞争。

许多港硕学生入学首周即开始寻找实习机会,以增强留港就业竞争力。

港硕曾因一年制、申请门槛较低、全球排名靠前、留港签证便利及文化相近等优势,成为中产后代与职场人士提升学历的优选路径。

相较于英美留学,港硕整体费用仍具性价比,且适应成本低,安全性高。

然而随着供给增加,港硕稀缺性减弱,海归身份从“精英标签”转为“基础门槛”,尤其影响非技术岗如市场、公关、行政、教育等领域。

技术导向专业如AI、金融科技、量化营销仍保持较强就业优势,薪资与就业率稳定。

非技术岗位则面临学历通胀与岗位收缩双重压力,学历本身不再自动转化为职业竞争力。

林雪儿本科为双非一本传播学,工作三年攒下20万后赴港攻读排名前三高校传播学硕士,毕业后短暂留港任职月薪1.5万,最终返回三线城市任民办高校英语教师,获得稳定生活。

掌掌认为尽管从事酒店前台工作,但五年间投入约80万港币的学习经历提升了个人成长能力,强调实际工作经验比学历更重要。

她指出香港公司更看重实践能力而非单纯学历背景,港硕仍是进入职场的入场券。

徐慕表示即便当前年薪仅为12万港币,仍视其为起点而非终点,对未来仍有期待。

多位受访者认为港硕价值不在于立即回本,而在于提供人生重启的可能性,关键取决于个体目标与选择路径。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