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年度南极旅游产品价格大幅下降,往年售价在10万~15万元/人次的南极跟团游产品价格近乎腰斩。在社交平台上,5万元就能去趟南极的帖子数量明显增加,2~3万元搞定一张南极游轮特价船票的帖子也大量出现。
上一次南极旅游产品价格暴跌发生在2018年前后,飞猪旅行首次通过独家包船方式,将南极旅游价格降至5万元/人次,船票价格降至2万元/张。但随着飞猪放弃相关业务以及疫情等因素影响,价格再度回升至10万元+水平。如今价格再次大幅下跌,是否意味着南极旅游进入低价竞争阶段,成为业内关注焦点。
常年从事极地旅游业务的A君透露,以某知名南极跟团游产品为例,往年最低售价在10万元+/人次之上,常规价格最高可达15万元/人次。然而今年该产品以7万元+的价格对外销售,价格较巅峰时期下跌50%。降价并非个别现象,不少南极旅游服务商正在加大折扣力度,部分航次船票降价幅度超过2万元,部分航次提供6折至8折不等的优惠。
A君表示,排除部分服务商制造营销噱头的因素,随着2025-2026年南极旅行季临近,确实会出现更为明显的低价甩卖浪潮。尽管今年很多南极旅游服务商面临亏损,但从游客角度来看,今年是低价入手南极旅游产品的机会。
供需失衡是导致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中国赴南极旅游人数持续增长,2023-2024年达到9384人次,超过疫情前水平;2024-2025年增至11705人次,占全球南极游客总数10%,位居世界第二。
赴南极游客画像呈现多元化趋势。以往南极旅游主要面向高净值人群和老年人群,但近年来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游客比例上升,95后和00后游客数量增加,部分游客通过分期付款等方式实现南极旅行计划。
游客需求增长刺激供给侧扩张,但供给增长速度过快。过去两年,南极航线新增7条游轮,退出2条,净增5条游轮,新增近900个床位。同时,部分老牌国家客源减少,市场空缺被中国旅游服务商填补。
中国南极旅游服务商加速进入市场,通过包船、切仓等方式开发产品,导致中国市场的南极旅游产品数量激增。业内保守估计,国内南极旅游包船量今年同比增长50%以上。
南极旅游存在天然承载力限制,全球游客数量天花板较低。即便中国游客对南极旅游热情高涨,市场总量仅维持在1万多人次,无法消化快速扩张的供给,导致供给严重过剩。
B君指出,今年最困难的是刚入局的小型旅游服务商,他们大多通过低买高卖方式盈利,但随着市场迅速转向买方市场,游客开始观望,小型服务商被迫降价清仓,引发低价竞争。
低价竞争引发连锁反应,头部南极旅游服务商也被迫调整价格策略。游客对价格更为敏感,频繁比价压价,迫使服务商在价格或权益方面做出让步。整个市场陷入低价竞争,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B君强调,南极旅游服务商正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产品价格持续下降,另一方面成本不断上升。南美区域经济波动、通胀高企推高当地机票、酒店及地接成本,游轮运营的燃油燃料、设备维护、专业人力等支出难以压缩,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
中青旅遨游公司产品运营事业部-极地邮轮部产品总监杨宇建议,南极旅游服务商需在资源端与上游资源方深度绑定,与国际成熟游轮运营方开展定制化合作,提前锁定优质船期与舱位。中小服务商可通过“批量切仓+属地化资源整合”方式降低成本。
在产品端,南极旅游服务商需升级产品。例如与研究机构合作设计科考体验活动,与专业机构合作推出定制路线,根据不同人群需求设计行程。同时强化安全措施、环保理念、团队专业度,优化行程设计以降低成本。
杨宇认为,这种布局逻辑促使南极旅游服务商在高门槛与高需求之间寻找平衡,从单纯卖产品转向主导体验设计。市场竞争将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谁能整合资源、提供更贴合中国游客的服务,谁就能占据优势。
杨宇提醒,南极旅游存在高风险,极地天气突变、设备故障、游客健康问题等不可控因素可能带来高额应急处理成本或赔偿支出。这些潜在风险成本往往被忽略。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毛利空间被压缩,一次意外赔偿可能吞噬多笔订单利润,甚至影响企业持续运营。南极旅游的“高客单价和高毛利”实为高风险基础上的“薄利博弈”,实际毛利率可能低于常规线路。
杨宇建议,除非准备深耕南极旅游领域或具备很强专业能力的从业者,否则不建议轻易进入。只有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才能确保南极旅游市场健康发展,避免陷入低价竞争漩涡。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