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医保局建立新上市药品首发价格机制

7月31日,央视新闻报道,国家医保局制定了“新上市药品首发价格机制”,这是自去年相关机制征求意见后,该机制首次在政策层面建立。

国家医保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司司长王小宁表示,支持高水平创新药在上市初期取得与高投入高风险相符的收益回报,并提出为高水平创新药设置一定价格稳定期。

从创新药挂网流程方面,国家医保局将给予积极支持,包括一省受理各地通行的“联审通办”受理模式,助力新药快速进入临床。

从《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正式发布,到“首发价格机制”已制定,释放出中国医保定价机制从“控费主导”迈入“鼓励高质量创新”阶段的信号。

国家医保局从立项、定价等方面入手,畅通新技术的收费通道,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收益回报。目前已公布的30批立项指南新增涉及新产品新设备的价格项目100多项,基本形成“价格立项与技术创新并行”的格局。

业内专家指出,创新药在中国上市的“首发价格”长期处于模糊地带。由于医保准入需经历国家谈判周期,市场准入流程分散且审核标准不一,许多企业在新药获批后陷入“挂网难、定价低、不敢推”的困局。

首发价格机制缺位,导致创新药失去“窗口期变现”能力。尤其是中小Biotech公司,一旦首发价格未能覆盖研发成本,将打击其管线转化信心,并影响后续新药项目的投入。

例如,亿帆医药的艾贝格司亭α注射液在美国市场的终端定价是国内的近14倍;君实生物的抗肿瘤药PD-1,中美市场药价相差30多倍。

资深医改专家徐毓才指出,新药一上市即需降价进医保目录,严重挫伤企业创新积极性。此举意在鼓励药品创新研发,保护企业创新积极性,是对国家医保谈判政策的完善。

王小宁提出的“满意的价格水平”、“一定的价格稳定期”被业内视为从“政策默许”升级为“机制确认”。安徽省医药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谷先锋表示,这不仅是对企业研发激励机制的结构性回应,也有望为医保谈判前建立“真实市场价格”提供定价参照。

现阶段,国家医保局尚未公布“新上市药品首发价格机制”具体细节,但2024年2月下发的《关于建立新上市化学药品首发价格形成机制鼓励高质量创新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已明确,坚持药品价格由市场决定,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高新药挂网效率,支持高质量创新药品获得与高投入高风险相符的收益回报。

具体机制方面,通知显示,新上市化学药品首次在各省平台申报挂网时,企业可按药学、临床价值和循证证据三方面自评,进入高、中、低三个组别。自评点数越高,创新价值越高,价格自由度越高,挂网服务提供绿色通道和稳定期保护。

国家医保局价格招采司有关负责人表示,首发价格挂网模式是与以往并行的新渠道。例如,自评点数高的药品,首发价格稳定期五年,期间不纳入集采、原则上不干涉价格。

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彭腾教授指出,创新药上市早期放宽定价从政策层面作用重大。但企业生存仍是第一位,部分企业不具备创新条件,政策执行仍需时间。

王小宁提到的新药跨省“联审通办”机制也被认为是价格机制同步落地的关键操作层工具。

谷先锋表示,省级挂网加速意味着企业能更早获得医生反馈,制定销售计划,并在资本市场获得估值认可。

财联社记者采访获悉,相关企业对创新药政策环境表示积极判断。君实生物总经理兼CEO邹建军表示,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全链条政策正转化为全产业链动能。支付环境进入深层次改革,通过动态调整机制平衡“以价换量”与创新价值回报。

谷先锋表示,期待机制正式文件早日发布,它将提高企业研发投资回报确定性,并增强中国市场在全球药品上市策略中的权重。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