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谨防血吸虫感染及急性病症应对

血吸虫病在我国曾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

目前我国仅流行日本血吸虫病,由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引起,成虫寄生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的门脉—肠系膜静脉系统。汛期洪水等自然灾害可能使人或家畜不可避免接触含尾蚴的“疫水”,从而感染血吸虫。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吸虫病分为急性、慢性及晚期血吸虫病。其中急性血吸虫病因患者身体反应强烈,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死亡,受到重点关注。

急性血吸虫病特征包括:

1、感染剂量大,常见于初次感染者,慢性病人再次大量感染尾蚴后亦可发生。潜伏期为14天至84天,平均约40天。

2、发热及过敏反应。发热是主要症状,热型、持续时间与感染程度及患者免疫状态有关,普通退烧药疗效差。部分患者出现全身过敏反应,表现为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淋巴结肿大等。

3、呼吸道及胃肠道反应。呼吸道症状包括干咳、胸痛、呼吸困难;胃肠道反应包括剧烈腹痛、腹胀、腹泻(常伴黏液或血便)、恶心呕吐,肝脏短期内显著肿大并有明显压痛,部分患者脾脏也迅速肿大。

4、误诊率高。由于发热、肝大、腹泻等症状与伤寒、败血症相似,在非疫区或医生警惕性不高时,容易误诊。

预防急性血吸虫病的措施包括:

1、尽量避免接触疫水。汛期洪水泛滥可能扩大疫水范围,人们在抗洪抢险、游泳、戏水、洗衣物、洗菜及农业劳动时易接触疫水。尾蚴可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引发感染。不接触疫水是有效预防方式,如无法避免,应佩戴防护手套,并在皮肤上涂抹防蚴灵等防护药膏。

2、不在有螺洲滩活动。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宿主,洪水可能使其扩散到新地区,感染性钉螺释放尾蚴,接触疫水可导致感染。

3、不饮用生水。连续降雨可能导致水源污染,饮用含尾蚴的生水可能引发感染。临时用水可每50千克加漂白精0.5克或漂白粉1克,处理30分钟后使用;饮水必须煮沸。

4、做好粪便管理。血吸虫病病人和病畜粪便中通常含有虫卵,虫卵需在水中孵化。管理好人畜粪便,安全放牧,防止粪便入水,有助于阻断传播。

如出现疑似急性血吸虫病症状,应尽快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查并告知可能的暴露史,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诊断通常采用免疫学检查、病原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急性患者需住院治疗,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服用抗寄生虫药物吡喹酮,并进行对症治疗。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